【胡杨林社区-等等等等-个人文章】
艺术“媚雅”
□ 等等等等
2005-06-24 21:48
收藏:1
回复:12
点击:5402
在媚俗饱受诟病的同时,媚雅也成为一种时尚。“媚雅”一词源于王小波的一片杂文《关于“媚雅”》,他给“媚雅”下的定义是“大众受到某些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看到这里,不禁感到有几分汗颜,因为自己最近正在着迷于古典音乐,不知道是否无意之中也媚了一次“雅”。王小波的文章正好点到了我的痛处,仔细想想,媚雅似乎不仅仅存在于对于音乐的欣赏当中,影视、美术等等与艺术相关的诸多方面似乎都能找到“媚雅”的一丝踪迹。在这个品位盛行、流行当道、小资活跃的现实社会中,也着实存在着一批媚雅者。媚雅,应该是一个社会话题。
更毫不客气的讲,媚雅是一种更媚的俗,它体现为一种所谓的精英文化和小众群体对大众欣赏口味的剥夺。为了追求一种所谓品位、格调和身份、学养的认同,使人丧失本真状态的审美需求和欣赏快感,而不得不违心地服从和追随,即我们经常提到的——附庸风雅。这段对于雅俗的深度评论源自于一本介绍王家卫的书,作者的本意应该是告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刻意地追求某种另类,或是被动地服从于某种风尚,人应当接受心灵的召唤,尤其是在欣赏艺术的自由领域,要理所当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大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称职和不愚蠢,都不约而同的附和着谎言,只有天真地孩子敢直言不讳地说 “天哪,他什么也没穿!”如果我们真的看不到那件衣服,又何必去竞相称赞它的华丽,如果我们真的欣赏不了那样高雅的艺术,又何必趋之若鹜地强迫自己接受呢?
最明显的媚雅体现在音乐领域。素来有爱摇滚的瞧不上爱通俗的,爱古典的看不上爱流行的,港台的不屑大陆的,欧美的又鄙视港台的。如果真正地源于个人的喜好和内心的感受也就罢了,偏偏有人为了突现自己的品位,盲目追随,其实他是怕被人窥视到自己内心的空洞。外国有一句俗语叫:“一夜之间可以暴富,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对艺术的追求更多的应该源自于一种自身的素养,岂止是听几场音乐会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再就是影视领域,这个矛头不应指向观众,倒是应该指向导演了。看看我们所谓的艺术型影片吧,在国外获了奖的大多都是一些看来看去不知所云的片子,这时候的大众可是清醒得不得了,所以这些影片在国内素有“票房毒药”之美称。好莱坞用特技造出奇型怪状的外星人,我们也用特技造出整齐划一的千军万马,外国人说“先知”,我们就搬出“宿命”。而现在似乎更是流行支离破碎的作品,好像不把人弄得云里雾里的就不算成功,至少也不能全让观众看明白,否则导演的品位应如何体现?这是导演在媚雅。
还有颇具前卫色彩的美术领域,和音乐领域形成强烈反差,音乐是越古典的越听不懂,美术是越现代的越看不明白。早期的宫廷壁画,人体雕像,肖像彩绘倒是真让人感叹艺术家们的“格物致知”,只可惜现在的所谓艺术家这些没继承,倒是将毕加索的抽象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位号称又一个毕加索的人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去看他除了墙面什么作品也没挂的展览,还得到了著名作家加缪的中肯评价“因为空无,所以充满力量。”再就是所谓的行为艺术,一个时尚的冒烟儿的词,所以会有人很郑重的将自己的理想写在纸上,然后撕碎,埋进土里,插上十字架,美其名曰:“我埋葬了自己的理想。”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物说穿了也是在媚雅。
其实“雅”和“俗”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其根源还是在于“媚”这种态度上,只要存在了“媚”的刻意心态,大概再“雅”的品位和格调也脱离不了“俗”的本质。 “雅”和“俗”并不能分出人的高下,“媚”与“不媚”才能分出人的真假。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