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负泣而去-个人文章】
平常心不平常[转载]
□ 负泣而去
2005-07-19 15:58
收藏:0
回复:0
点击:4312
到了中年,人们大多体验过经历不尽相同而滋味大致相似的酸甜苦辣生活;在闲暇时分,人们偶尔也会回顾、检视自己的经历并从中思考人生的道理。近几年来,在一些朋友相聚的场合,听得最多的经验之谈是“以平常心对待生活”,而自己也经常的在思考,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
在我的理解里,平常心是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忧,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常心是一种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风范,如诸葛亮在兵临城下之际,摆下空城计,披鹤氅,戴纶巾,安坐城楼,焚香操琴,智退敌军;平常心还是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日夕祸福,知天达命,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俗话说“知易行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真正能持平常心的又有几人?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晴空万里,白云悠悠,心情会豁然开朗,若是阴霾密布,淫雨霏霏,情绪或许就会低落;在上班的路上,遇上衣着清凉的女孩子少不了多看几眼,如果恰好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而眼神还略有几分买弄风情,说不定也会心旌动摇;工作中总会遇上一些“大爷”般的客人,你以诚相待,他却百般刁难,虽然说“顾客就是上帝”,但万一怒形于色也只能是不幸;下班了,看着沉重脚步下疲惫的身影,心中难免慨叹,这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还要过多久啊!假如说此时此刻还能够想起“平常心”的话,那大概就象在酷暑中洒下了一场及时雨,心情肯定会轻松许多。
关于“平常心”的记述,始见於马祖道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景岑禅师对“平常心”的表述是“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取火”,显现的是一种没有矫饰、超然物外、清净自然的生活态度。
如果把平常心简单理解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话,那我们对论坛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似乎就不应感到奇怪了,比如小柳的报纸只对名人进行报道访谈,闲人稍不留神也可以潜水数月,西风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许就要奋起拍砖,在路上遇上论坛美眉是一个劲的奉承;当然,我很希望西风看见路上与美眉热聊的时候心情总是好的。
于此,我又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且论述了只有在前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满足,接着才会出现新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需求层次理论是对“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所作的更详尽解释,举例来说,假如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最为强烈,自由、爱、公众感情、尊重、哲学,都被当作无用的奢侈品弃置一边,因为它不能填饱肚子;而早在战国时期,管子也有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述,可见对一般人性而言,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但很显然,人们这种直接受客观环境影响而惯性产生的心理,假如也称之为“平常心”的话,那“平常心”就是人皆有之了,而这与我所理解和所追求的“平常心”是并不一致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其中必定有一些奥妙之处为我等愚钝之人所未能领悟,难道真的是“道不可有心求,不可无心得”,又或者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竭尽心智的体会?
禅宗里还有一段赵州从谂禅师请教南泉普愿禅师的记载:“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日:‘平常心是道。’师日:‘还可趣向否?’南泉日:‘拟向则乖。’师日:‘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日:‘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幻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师言下悟理”。此后有无门慧开禅师对这则“公案”作了评价:虽然赵州明白了“平常心是道”,但也花了三十年的实践工夫,才达到知行合一、理事圆融的境界。
生活也许就应该是这样吧,随缘任性,顺应自然,不着丝毫的勉强和执着,如果非得要有“平常心”,反而会平添许多烦恼。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很能表达这样一种自然无作的精神: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