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水流云在-个人文章

乡村之旅: 婚礼在乡村

水流云在
2005-07-25 10:32   收藏:0 回复:1 点击:4409

   
  
   婚礼在乡村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大小小的婚礼参加了不知多少次。但农村的婚礼,想来亲历的不会太多。婚礼在农村实在是一件大事,是婚事举办人家的大事,更是全村人的大事。农村的婚礼与城市比较起来,是有一些不同的。
   几前年,内弟结婚,因岳父、岳母年事已高,尊重老人的意见,把婚礼办在了农村。牙市亲友及内弟单位一行十余人,来到了岳父家——与内蒙比邻的、黑龙江省的一个小村庄。
   正是此行,让我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地地道道的农村婚礼。现记录下来,让朋友们感受一下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
  
   婚礼时间的选择
  
   在农村,选择婚礼的时间,是有很多讲究的。
   从季节上说,多数选择在秋收后,元旦前后最是集中。据农村的亲友讲,那个时候,一年的农活基本结束,年景好与不好,都该歇歇气、舒舒心了,毕竟忙了一年。最重要的是,农民只有在那个时候,卖了当年的粮食手中才有结婚必须的费用。收成好,办得风光一些,没人眼红,人人跟着高兴;收成不好,办得简单一些,也没人笑话。年景厚寡对农村的每一个家庭基本上是公平的,好则都好些,差则都差些,谁也不用嫉妒或笑话谁的。
   在农村,婚礼时间选择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阴阳两历”、“黄道吉祥”、“适宜婚嫁”、“克冲忌讳”等“老令”了。但现在,这方面也渐渐地淡化了许多,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大都已经没人遵守了。多数时候,是两家人商量一个日子,再找人看看,没什么忌讳就定下来。日子一经确定,如果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及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农村人讲,定好结婚的日子再改,不好,“方”(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总之是使人身体、生命受到损害的意思)老人。
  
   结婚前的礼数
  
   农村结婚前的一些礼数很是有趣,也很特别,反映出了与城市迥然不同的风俗、礼仪和价值观念。下面,按时间顺序,为大家一一道来。
   即使现在,农村青年自由恋爱的也很少,多数仍然是经人介绍相识、相亲的。一家如果看上了另一家的孩子,就要找媒婆牵线搭桥了,农村叫做“保媒拉纤”。
   经媒婆的几个往返,两家人基本同意后,就该“相门户” 了(我们叫相亲)。“相门户”时,女方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人,外加“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方亲戚)一行十余人或数十人,前往男方家里相看(好似城里单位迎接的综合评估团),重点考察男方家庭的为人处事、在村里的威信、是否是过日子人家、经济基础如何等等。这个仪式很是重要,男方是万万不能轻视的,婚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由“相门户”决定的。因此,男方必须对参与接待的客人的选择、突发事件的处理、苛刻问题的应对、富裕氛围的营造等等一一细致安排,如临大敌。那天到来时,双方虽然是笑脸盈盈,但心事各怀,你来我往,暗中“叫劲”,兵来将挡,水来土囤,斗智斗勇,失少换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后各有得失,前嫌尽释,天下一统,好聚好散。
   “相门户”后,双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没什么意见,青年男女的正式接触就开始了。基本上是在“相门户”后的一周左右,男青年来到女青年家,接女方来男方家里小住几日,双方熟悉熟悉。住过一周左右,送女方回家。此后,在正月十五、二月二、五月节(端午节)、八月十五(仲秋节)、小年(元旦)、大年(春节)等农村人眼里的大的节日到来时,仍然这样,接女方来男方家里住上几日。这样的一年,基本上就是男女青年的恋爱史了。
   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双方家庭关系密切了,男女青年的关系稳固了,就该“过彩礼”、“定日子”了。女方仍然处于主动地位,向男方提出彩礼要求后,经媒婆告之男方家庭,几个反复后,最终确定彩礼规模。于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男方家里重要人物几人(大大地少于“相门户”时女方家宾客人数),携彩礼,送与女方。因彩礼规模和数量早已没有争议,自然是好酒好菜,其乐融融,最终定下结婚的日子。
   至此,结婚前的礼数一一过完,婚礼的筹备工作开始了。
  
   婚礼的准备工作
  
   农村的婚宴都在家里办,因此准备工作相当繁琐、复杂、忙碌、热闹,在农村准备婚礼的气氛要浓于过年(关于过年的习俗,笔者将在下一个乡村纪事中,专门来写)。
   首先,要选择好“主事的人”,农村的叫法是“落忙的”(注:此处“落”读作四声lao。此名词的意思是:落个白忙活,这是农村人特有的一种幽默)。“落忙的”又分为“落头忙的”和“落二忙的”。“落头忙的”,一应事务,全由他来安排,俨然是总指挥,只设一人,是亲、是友无所谓,重要的是此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且在村民中享有一定的威信,一般人是当不来的。“落二忙的”,可以根据分工多设几个人,主要由直近的亲戚担纲,归“落头忙的”指挥和调遣,没什么具体要求,细点心,把分到的任务完成好即可。
   “杀猪”是农村婚礼准备的高潮。在婚礼的前三天,找来同村的此活好手,将家里精心喂养一年、为婚宴提前准备的肥猪宰杀掉,肉、骨、头、蹄、内脏等作为婚宴菜谱的主料备用。那天,同村的帮手、有威信的老人、主要亲朋及赶来参加婚礼的亲友等人,都会提前分享一顿“猪肉炖酸菜粉条”这一农村的大餐。从这一天起,“落头忙的”正式介入工作,借着这天来人比较全的机会,将三天后的婚礼诸事,一一安排妥当。
   此后,“落头忙的”指挥和带领村里的小伙子挨家挨户借桌、椅、凳,盘、碗、杯等一应家什,车拉、筐抬,引来全村儿童跟在后面,浩浩荡荡穿村而过,很是壮观。对我来说,在盘、碗等物什上用“钢蹦儿”(多是五分硬币)作记号很是有趣,简直闻所未闻,张王李赵一一标记后,是一个也不会错的。“硬币可以在陶瓷上画出标记,洗过几次后自然褪掉”这个知识,我实实在在是在农村学到的。
   再有就是接待外地赶来的亲戚朋友。接到婚礼的通知后,外地的亲友无论远近,多数是要在前二、三天赶来的。大户人家,来人较多,家里当然容纳不下。但,这不是问题,在“落头忙的”安排下,分别寄宿在同村条件稍好的一些村民家里。每天两顿饭,顿顿有菜有酒,桌子是不用收拾的,随到随吃,随吃随添,热闹非凡。
   最后,搭锅垒灶、采买酒菜后,就只等着婚礼的到来了。
  
   举办婚宴
  
   农村的婚宴,没有摄像、照相、乐队、主持,但也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热闹程度胜于城里。
   接亲的交通工具过去多数是马车,现在则多数是农用四轮车了。不论是马车还是四轮车,都排列成队,浩浩荡荡,儿童奔走,蔚为壮观。
   婚宴开始时,“落头忙的”寒暄几句,无非是“谢谢大家光临”、“吃好喝好”之类,后正式开始。
   农村有个习俗,参加婚宴时,几乎全村每家老少全部前往,因此宾客众多,婚宴只好分“攸(一声you)”进行,十桌为一攸,每攸一个小时以内。大户人家可达十多攸,耗时一天,一百余桌。先不论质量,仅这规模就让城里人望尘莫及,何况全是原生绿色,与人益处多多。至于谁应该是第几攸的,各自清楚,不用组织,自然成席。
  
   至此,一个新的家庭,在经过了上述的历程后,终于诞生了。
   我以为,从相亲到举办婚礼的全过程,是农村人生活中性格、品行、智慧、能力的综合展示,其间所蕴涵的人文特点、地域风俗、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等实在高深莫测,有待专题研究。
   我在这里记录的是黑龙江农村的全过程婚礼,是有地域特色的。这一点,对我们理解这篇文章很是重要。
  
  
原创[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