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松痕-个人文章】
野蛮与文明的较量
□ 松痕
2005-07-27 23:14
收藏:0
回复:3
点击:5896
站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向北望去,天色昏暗,不能望见天、山相接的边线,两只苍鹰正在不远处的天空无助的盘旋,底下便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北风吹来,夹杂着呛人的风沙。想转身离去,却似乎听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狼的嚎叫声,而一只小狼在风沙中犹如在腾云驾雾,乘风飞翔。思绪也随着那飞舞着的小狼带到了对狼的了解和认识当中去了。而这个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姜戎先生的《狼图腾》中得到的。
对于狼,小时候就只在意想中出现过。只知道自家的猪被狼掏空了肚子吃了心肺,而且看到那依旧冒着热气还没有完全断气的猪的抽搐时不禁汗毛倒竖,恐怖的不得了。及至后来在现实中见到活生生的狼却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它早已失去了野性的凶悍,在炎热的阳光的照射下有些奄奄一息。看着它那病恹恹的样子,心里真的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它产生无尽的恐惧呢?虽然有如此的想法,但并没有对它有什么好感或是对它的处境有所同情。原因在于从小根深蒂固在心里的思想得不到一点的改变,从来就没有把狼作为一个人类的朋友,而是把它看作是敌人,是一切残忍、无情等等所有的恶的代名词。这对狼有了很大的误解,及至读完《狼图腾》才对狼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
不可否认,《狼图腾》是迄今为止描写草原狼的唯一的一部书籍。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阅读此书确实是有一种很不一般的感觉。书中所描绘的很多关于草原,人狼之战,游牧民族的情景描写正在或是已经消失,所有关于书中所描绘的那种美丽的大草原、草原民族和关于狼的及草原上一切生物的传说正在从我们的记忆当中慢慢的退化消散。留给我们后人的,就只是片言只语,让后人像今天的人对恐龙的了解和认识一样存在于他们的映像当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实体来让他们了解草原、草原狼和草原的这一切。所以,这本书很值得朋友们一看。
书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非常多的,有关狼的种种细节及对狼性的研究最为让人赏心悦目,同时又以狼为中心描写了很多关于草原上所有生物的相互关系。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作者曾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达11年,在草原他钻狼洞,掏狼仔,养小狼,与狼斗争又与狼和善,正由于他的这段经历才促使他对狼进行了一番的思考和研究。可以这么说,《狼图腾》与其说是一本小说还不如说是作者对曾经的经历的一种怀念一种缅怀。问题的关键是他并没有将这一切仅仅如讲故事一般的讲述出来,而是充满了思考。而作者对这一切的思索自始至终的贯穿全文,将对狼的研究变成一种“狼图腾”文化让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思考有了一个新的思索点。这是它的看点,同时也是它所受非议的所在。
任何有创造性的思考都要受到非议,这无可厚非。所以在此我说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且不说别的,先就小说的整体来说,最后的“理性挖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有狗尾续貂之嫌。犹如张爱玲说高鹗的后四十回《红楼梦》是“附骨之疽”一样,让人感觉庸俗不堪。真是痛苦难当。书看到小狼的死去,它的灵魂的升华感觉有着无限的遐想,回味无尽了。发现还有一些篇幅,自然是一口气看下去。这一看不得了,让人有了“附骨之疽”的感觉。不看吧,想着应当一看,前面的已经看了感觉不错,后面不看要是更为精彩岂不遗憾?这一看,立马书的价值一落及地,不忍再看,但强忍浏览完却不想再看了。不禁大为惋惜,如此不错的一篇小说被作者的一个“理性挖掘”破坏的一塌糊涂,让人大倒胃口,可以说是有点惨不忍睹了。何意有如此一说呢?在我看来,一、作者把读者都当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头脑简单的弱智,生怕我们从他所述诉中听不出他的那一点“苦心”来,非要给我们来上一课。二、作者未免也太强人所难非要将他的观点强加于我们,翻过来覆过去的说人不如狼,大谈什么狼性人性。更是将中华文化牵强附会的说成是“狼图腾”文化。将强悍无情的狼图腾精神标榜为中华民族神圣精神崇拜,而将龙图腾精神――即农耕文化遭到了贬斥。在这里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这么说过:不要因为自己是讲故事的人,就可以灌输道理!另外,余秋雨先生关于散文如何去写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我把我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因为我是个教授;我把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学术,因为我还写很多学术著作;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我有这个分工。”在我看来,余秋雨先生论说的写散文的理论完全对写小说也是适用的。要知道,你所创作的小说他毕竟只是小说,不是学术著作,很多的事情还没有想明白。如果真的要想给每位读者灌输什么道理,那最好是把问题想明白咯。自己都把问题没有完全的想明白还没有得到论证和被人们所接受,怎么能作为一个结论就告诉读者了呢?虽然作者说的是“理性挖掘”,但他还是强加灌输我们他的观点。不可否认,任何作品或多或少的都要透露出一些作者的思想,而作者往往也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但作为一个好的作品不是你去给他们一个明白的道理,一个格式,一种具体的观点,而是在作品中透露出来或者说是隐含的思想观点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挖掘。我想,很多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好的原因是因为它给所有的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两难境地,难以取舍,让人欲罢不能的时候才会品味出个中的滋味里。想想看,如果你把读者的想象用你的观点实实在在的套了一张网而无法有更大的空间的时候,那么作品的力度又从何体现?而恰恰,作者就犯了这个大忌。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暇眦所在。
再来看看所谓的“理性挖掘”。在这里非常理解作者对草原民族和草原的感情,但对由此而展开来的对农耕民族及其文化的批判和贬低却是不敢苟同。把华夏的农耕文化说成是“中国病”的病根所在,而且直接指出“中国病”就是“羊病”!而且这“病”只有靠广义的游牧精神来医治。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野蛮和文明相遇较量的时候我们是期待着文明的胜利还是野蛮的统治?人类发展前进的目的的是什么?人类在追求怎么样的社会?我想,之所以人区别于别种动物的原因可能就是通过人的思考和实践使我们有一个和平文明的社会,符合人性本身的一个社会。“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友爱,宽容,智慧……这是人本身所区别于别物的最显著的特征,即人有向往美好、和平、文明的天性,从而使人类社会有了不同于别种物种的秩序、规则、目标及前进的方向。所以,从人类固有的人性本身来说人类向往的是文明的社会而不是充满厮杀、猜忌、惟利是图、血腥的野蛮的社会。那么,有没有人向往那充满厮杀、猜忌、惟利是图、血腥的野蛮的社会呢?有!而且例子很多,在这就举一例:即日本的侵华战争!这种野蛮的行径与人类的本性相违背,是反人性的,其结果终究要失败。
在看《狼图腾》的时候我们知道,主人公养了一头小狼。在这里不去管他为什么养,且看结果是什么?狼还是没有被驯服,甚至将对它最好的主人公咬伤,到最后以生命结束为最终代价。这是人类自以为是的结果。这说明什么?要将我们认为野蛮的东西教化成我们认为文明的东西在遇到本身以“野蛮”为文明的物种的时候一定会碰壁的,当认为将一种固有的符合自己的理念和对生活的方式强加于人的时候更多的碰到的不是顺从的教化而是更多的抵抗。显而易见的是当野蛮的行径在冲击文明的时候,同样的也会受到文明的节制和反抗,而且这种节制和反抗要比野蛮对抗文明更为持久更为绵长。不管怎么说,尤其于人类社会来说,文明社会才是人类真正向往生存的社会。
什么样的东西都有它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和特征,即人有人性,狼有狼性,羊有羊性;什么样的物质属性决定什么样的生存空间,组成什么样的社会,即人有人类社会,狼有狼类社会,羊有羊类社会;而有什么样的社会决定有什么样的秩序、规则。各种物质社会有相同之处,可以作为互相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但以一种物质社会所具有的东西去衡量另外一种物质社会却是大错特错。不管是何种物质社会都有其优越于别种物质社会的特点和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这是不可否认的,是由其自身的本性及特点所决定的。世间万物,没有超越一切的东西,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东西,没有纯粹的弱者,也没有纯粹的强者,每个物质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有一切生物的最基本的属性都是生存,然而在生存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有个本生物群内相互间交流的秩序、规则和对外的游戏规则,否则不说世间万物,就单一个群体之内也乱了套了。在这经过生存考验约定俗成的秩序、规则的指引下开始建立各自的文明。世间的万物在各自的种群中都有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文明,而这个文明只是对于自己种群内部来说的,在外,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生存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野蛮。另外,种群内部本身也存在其生存的野蛮状态,这种内部的野蛮要比外部的野蛮更为可怕,有可能引起种族的颠覆和造就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野蛮来。
之所以如此喋喋不休的说这么多,还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属性,万不可以以自身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一切。在讨论人是否应当是狼性多些还是羊性多些这个问题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因为作为人有其自身的人性,那为何还要讨论狼性多还是羊性多呢?在我的臆想中想必狼和羊可能并没有讨论是否该具有人性吧?可能它们最关心的还是怎么依照自己固有的属性好好的生存下去!
话虽如此说,可人性本身的缺点还是让我们要对人应当狼性多些还是羊性多些来作一番讨论。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人性本身为前提的条件下的讨论。
其实,所谓的狼性和羊性的讨论说到底就是野蛮与文明的较量,还有游牧、狩猎、经商、航海和工业文化即广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较量。他们之间有个对应的关系,即:
野蛮(狼性) ―――文明(羊性)
广义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这文明和野蛮的划分和界定当然是以人类社会的人性为标准的,并不绝对。如此的划分是因为我们是借狼性和羊性来讨论我们人性的,所以这么主观也是可以原谅的,说到底,还是站在人性的基础上考虑问题。正如姜戎先生自己思考所说,世界上古今有游牧、狩猎、经商、航海、工业和农耕六种民族。其中农耕是没有也不需要竞争的和平民族,所作的一切都是以自身的本性出发,不存在自己的所得是建立在损害其他方面的情况下获得的,其核心就是为人温柔敦厚,追求和平,友爱,真、善、美的和平安定的生活。强调人自身的本性和社会的整体,而不注重个人的得失。农耕民族更崇尚文化注重教化,有较高的礼仪文明,要求有极强的进取精神个人的人格魅力品质,即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的优秀品质。姜戎先生说此强健不屈的精神颇和草原民族性格和狼图腾的精神,我看不尽然,正确的说发法应当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本身就是农耕民族的特点,而草原民族的性格和所谓的狼图腾精神其实是符合农耕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即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龙精神,这个有个谁先谁后,谁符合谁的问题。除了农耕以外,其他的行业都不是“和平”行业,无法自给自足,那么要生存怎么办?必须要竞争搏杀,牺牲别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所需才能生存发展,也就是原始的野蛮状态。由于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竞争激烈,风险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更多的考虑是在于生存的威胁,这个时候不要说种群与种群之间,就是种群内部也会经常出现野蛮的行径。当然,更别说崇尚文化注重教化。所作所为全是靠一种无序的、自然的、主观的、原始的本能来在社会种生存和生活。他们所谓的强悍是由于生存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得已的行为,是每一种生物的本能反映。他们在整个整体的社会中更注重个人的得失,由于没有安全感,没有可以让他们得以和平安定的生活,使得他们之间彼此不信任,彼此间不能和平相处,从而整个社会充满了血泠泠的残酷的斗争残杀,处在一种野蛮混荒的境地,根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人之所以比别的物种更高级区别于别的物种的地方就是人类有着自己的文明,而这种文明是人类本身的属性和特性所决定的。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残酷,没有野蛮存在的社会,都想在一个和平友爱,到处充满真、善、美的安定生活环境种生活,也就是说人是追求一种文明的社会的。
当文明和野蛮相遇的时候,当发生冲突的时候,文明最初是以“以德服人”的宽厚的胸怀来对待野蛮的,而当野蛮想将文明予以阻碍或颠覆时,文明就以“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态度来对待野蛮。想想看,弱小的兔子也是可以对抗强悍的人的,何况羊对付狼呢?
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的就是,什么是“文明狼”?狼就是狼,它本来就是野蛮的代名词,怎么会有“文明狼”?前面也提到过关于养狼的事,结果怎样?狼就是狼,不管什么时候它还是狼,所谓的“文明狼”最多只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仅此而已。姜戎先生还提到:“没有人类的半野蛮,就没有人类持续灿烂,不断跃进的文明”这么说来一切的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全是倚仗于人类的这种半野蛮状态了?岂不知,正是这种依旧存在的半野蛮状态才使人类在今天越来越变的跟别的物种的区别越来越小,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和平友爱,真、善、美的情感越发的匮乏几近流失。在发现这个问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大多数人开始提倡和平友爱,追求丢失的真、善、美,不要竞争,不要野蛮,向真正的文明前进的时候,却有人提倡“野蛮”,而将“无野蛮”的农耕文明华夏文化要来个彻底的颠覆,一切开始向所谓的“文明狼”看齐。人家是从“古代野蛮狼”走到“古代文明狼”,再到“现代文明狼”,正朝着真正的“文明人”演进,对,这我们承认,他们是在从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进军。但,为何我们不看看我们自己,非要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看人家怎么样呢?殊不知我们早已演变到了“文明人”,那为何就不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优点,看看自己的状态呢?这么老妄自菲薄,唯别人马首是瞻的态度是我们华夏龙文化的精神所在吗?就是借一步说这是游牧精神吗?我想恐怕不是,而且是南辕北辙。
那当“文明羊”撞见“野蛮狼”的时候为何总是被“野蛮狼”撞翻呢?也就是当文明碰见野蛮的时候为何野蛮总是短时间的得到胜利呢?因为任何文明都是经不起野蛮的摧残的。有句俗语这么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文明早已不采取野蛮的行径来解决问题,而野蛮是采取的赤裸裸的野蛮行径。野蛮它的血腥,它的残酷,它的迷失了的本性,都已变成毁灭性的搏杀。想想看,这个时候,还可以再谈文明吗?这个时候当文明遇到野蛮的时候又有多大的力量和它进行决斗呢?要知道,文明是用来和世界万物相处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用来搏斗的有力武器。真正的文明中是没有搏斗没有厮杀的。
或许姜戎先生误将文明看作是用来搏斗的有力武器了,因此他才会如此的贬低我们中华的农耕龙文化,认为农耕文明是如此的软弱不堪,不能堪称“文明”,而将野蛮看作是真正的文明。这是可以理解的,真的,真的可以理解。作为一个文明国度里子民,在看到真正的文明被野蛮摧残的破烂不堪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和认知是件好事,说明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可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野蛮摧残的厉害了而在内心当中留下恐惧的烙印,认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最可怕的,因为说不定那天我们就会朝野蛮走去。而当文明走向野蛮的时候,野蛮正高奏凯歌嘲笑着迈向文明。这岂不比摧残更加的恐惧?
还有一点,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到底是游牧精神和狼图腾精神还是华夏民族的龙精神?在作者看来,中华的民族精神是狼图腾精神和宋明理学精神的简单叠加。“如果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抽掉了游牧民族的不息不淫不移不屈的狼图腾精神,那么还能剩下什么呢?剩下的可能只有宋明理学精神了。……中华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中华大地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精神,但以游牧精神和狼图腾精神为魂。”这么说来,这个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游牧精神和狼图腾精神为魂,而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是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共同创造所产生的出来民族精神,抽掉游牧精神,那剩下的就是农耕精神了,即就是作者所说宋明理学精神。有什么样的精神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这么说来华夏五千年文化是游牧文化是狼图腾文化,而龙文化反倒是次要地位了。只有宋明理学精神在支撑我们一直尊崇的龙精神、龙文化?龙精神就是宋明理学精神?这可能吗?这不滑天下之大稽吗?另外,任何的精神和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缺憾,我们现在贬低宋明理学,是因为他有很大一部分是糟粕,但在整个的龙精神、龙文化中占有多重的比例?可是难道说游牧精神和狼图腾精神就没有糟粕了吗?所以,从整体来看,支撑整个华夏的精神所在并不是狼图腾精神,而是龙图腾精神。自强不息的龙的传人在华夏大地上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明,而且有着其他所有图腾精神所没有的成就。为什么只有华夏文化没有间断的延续了下来,而别的民族的文化没有延续下来?就是因为我们是以龙图腾精神为魂,以文明的方式来接续文明;而其他民族是以狼图腾为魂,将文明用野蛮埋葬了。
不管是以狼图腾为魂还是以龙图腾为魂,我们之所以讨论,是因为我们不需要战争,不需要残忍,不需要野蛮,只是为了能拥有一个和平友爱,到处充满真、善、美的文明世界展现于我们的面前。仅此而已。
作者签名: 山风吹过的记忆
松的油脂
珍藏的泪印
是那心底的松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