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mingzhong-个人文章

侗戏初探(二)侗戏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再创造

mingzhong
2005-08-24 11:01   收藏:1 回复:2 点击:6705

    侗戏初探(二)侗戏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再创造
  
  侗戏虽然是从改编移植其他民族文化开始的,但目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大多数则是改编移植侗族人民自己创造的叙事歌和民间传说故事。就是说,侗戏是牢牢地立足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基础的。
  多数的传统侗剧,同时也有许多这样的叙事歌流传。而且在不同地区,流传着内容大同小异而唱词结构却大相径庭的不同叙事歌。如传统侗戏《芒岁留美》和《珠郎娘美》,除笔者收藏的《侗族叙事歌》、《从江侗族民族民歌专集》两个不同的版本外,各自都还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在不同地区流传。应当说,侗戏的文化基础就是侗族的叙事歌和民间传说故事。侗戏与侗族歌曲的有机结合,正是侗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侗族人民特别喜爱侗戏的原因。
  
  现在侗族民间老戏师在编侗戏的时候,并不是说要编几场戏或是编了几场戏,而是说要编多少首歌或编了多少首歌。这是因为侗族人民富有诗歌才能,他们把唱歌看成比吃饭还要重要。日常生活离不开唱歌。男女青年以歌传情,礼尚往来以歌迎宾,宴客请友以歌敬酒,喜庆活动以歌祝贺。对历史事件也以歌叙述。侗族人民如此爱歌,倘若侗戏不以侗歌为文化基础,要想在侗族人民中间站稳脚跟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侗戏与湖南湘戏,广西桂戏和贵州花灯有着水乳交融的历史渊源,但它是旗帜鲜明的立足于自身民族文化基础的。
  
  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风俗习惯,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自我,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俗即民族特征。抛弃了这些独特之处,其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侗族由于自己没有文字,千百年来一直是借用汉字来进行记录,用拼音方法记录侗语还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这就难以避免汉族文化的渗透而留下加工的痕迹。从而带来艺术失真和遗失了不少宝贵的东西。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刻印的一些侗戏剧本中的唱词或诗歌的唱词,都具有汉族文化的诗歌韵味,具有汉族文化特征。换句话说,只要稍有民族文化知识,不是侗族的人也可以写出一些冒牌的侗歌来的。
  
  这种情况不是侗族所特有,但却给侗戏面向中华各民族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减省了许多麻烦。但同时也使我们遗失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侗歌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一种纯粹用侗语编词又用侗语演唱的侗歌。如果说普通的侗歌代表了侗歌的共性,纯粹用侗语编词的侗歌就代表了侗歌的个性。这种侗歌是未经别人嚼过的馒头,保持着原装的风味。由于语言和文字障碍,刊行的较少。前些年《南风》民间文学杂志在这方面作出过努力,使中华民族甚至海外侨胞都能够欣赏到这种侗歌的艺术风采。
  
  这种侗歌不仅要求内容的完美,而且要求歌词结构本身的完美。因而对韵律和声调都有严格的要求,押韵的方式十分复杂。除象汉语诗歌那样讲究尾韵外,一般还要讲究腰韵和镇句韵。这是侗歌特有的押韵方式,具有很强的艺术美,冒牌的侗族诗人是假冒不出来的。如有这样两句话:
   天多枚嘎骂逝听,
   介刚娄顶井金顶。
   翻译成汉语是这样两句话:
   我唱首歌给大家听,不是哄人是真的。
  这两句侗歌中,既有尾韵“听”、“顶”相押,又有句韵“嘎”、“骂”和“顶”、“井”相押,形成一种独特的内在美。原来内容和形式都很完美的侗歌,直译成汉语就变成了两句普通话,连歌词的形式也不大看得出来了,这就是笔者认为的艺术失真和遗失了的东西。
  
  这正如我们欣赏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时,那真是满篇珠玑,妙语横生,再对比一下翻译后的中文版,尽管原意已准确无误的表达了莎士比亚的意思,我们不得不遗憾失去了很多美学价值。
  我们知道:“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爱情诗是从外国诗歌中翻译过来的。这首诗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差不多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能顺口溜出,就是因为翻译这首诗的再创造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侗戏在吸收其他民族、其他戏剧的精华时,需要经过一个特殊的转化过程,即翻译再创造过程,巧妙的把别的民族,别的戏剧的东西转化成为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东西。反之,侗戏要为中华各民族服务,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还要其他民族愿意而不是勉强接受,这同样也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让侗戏在其他民族面前尽量展现原始美、古典美、艺术美,侗戏才能变成中华民族共有的艺术。
  
   这两个互为逆向的文化交流——再创造过程是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劳动的。否则,吴文彩就不需要装疯三年而废寝忘食了。

作者签名:
能鸣的钟说明没有停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