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阿剑-个人文章】
加拿大东部四市走马观花
□ 阿剑
2005-08-26 10:26
收藏:0
回复:4
点击:2424
仅凭走了四个城市,就来谈加拿大印象,难免有些夸张,但尽管是掠影浮光,真的是有所感动。
多伦多
多伦多市作为安大略省的省会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工业、商业、文化中心。她最醒目的标志是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建于1976年,高553米,时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被视为先进技术的代表作。
作为加美之行的第一个落脚点,因公务需要,我们在这里停留了三天。除了完成考察任务,我们充分地领略了这里的都市风光。多伦多给予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环境好,连天空也明净得仿佛不是你常见的那个。尽管是十二月,冰霜之上草地仍显绿意(真的,那凝结着一层冰霜的地面上竟长着翠翠的小草);街上那挂在路灯柱上的鲜花篮尤其引人注目,花篮大小一致,所挂高度相同,篮中的鲜花长势茂盛,在寒风中仍生机勃勃。而各处私人住宅、别墅的花园,就更显得鲜艳夺目。虽然我们已错过多伦多最美的季节,未欣赏到她的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枫叶红染的佳景,但冬日下,依然可见花团锦簇;而那无叶的树宁静地挺立着,我感到大自然更显朴素气质。地上没有华丽的表装,于是更显得深沉。
因为我们的主要考察地是在各个种植场,所以,我们去了多伦多市周围的许多小镇(即农村)。可能我的骨子里是个乡下人,所以我对那泥土、那白杨、那河流、那绿茵、那人与自然的统一,感到十分的着迷。加拿大城乡差别不大,那些远离城市的小镇上,没有喧嚣,没有污染,是更多人愿意居住的地方;小镇上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那些风格各异小房子,更显得美伦美奂;乡村间的泥土由于气候的潮湿与人工的绿化,故不见尘土飞扬;那苍苍翠翠的绿和流溢其间的香,使人惬意万分。城里或镇上的绿草地中,随时可见到小松鼠在自由自在地“休闲”,或觅食或玩耍。当地人对此习已为常,而我们这些“老外”则少见多怪,不禁被这些小家伙蓬蓬松松的大尾巴和亮晶晶的小眼睛所吸引。当我们驻足观看时,那些调皮的小家伙竟然可与你对视。导游告诉我们,在一些小镇的公路上,还时常有野鹿大摇大摆地横跨而过,置鱼贯的汽车于不顾。于是我想,现在不是有人热衷于养“宠物”吗,把这些动物养起来“宠”着,还真不如让其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生活更体现我们的爱心。
这里的治安也相当良好,民风纯朴。仅以亲历一例为证:有一朋友将车送去修理,修理店下午五时下班,他因事耽搁至五时半才去取车,但见车已修好停在修理店门口,锁匙就放在车上,店主既不担心这车被别人开走,也不担心客人取走了车不付修理费。小事一桩,其治安与民风,已昭然若揭。
渥太华
到了北美的这两大国家,我还多有了一个小有意思的感触:一般而言,每个国家的首都自然是该国最有名气的城市,而美国与加拿大其首都名气都一样被国内的其他城市所掩盖。在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纽约,然后有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等,华盛顿DC(即首都华盛顿,与华盛顿州区别)不知排在几位之后;同样在加拿大,第一城市是多伦多,第二城市是蒙特利尔、第三温哥华、还有魁北克……,不知第几才谈到首都渥太华。除了政务,相信不论是因公务或商务到加的“老外”,还是自费旅游的各地宾客,对渥太华都是匆匆而过,到国会山庄拍拍照,便起程赴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市了,连跑马观花也谈不上。国会山庄面对渥太华河,依山傍水,由三幢哥特式建筑组成,中间有陈列各省标志的大厅和高达近百米的和平塔,塔后是规模宏大的国会图书馆,两侧分别是参议院和众议院。这些地方均可供游客参观,也算值得一看。我虽在渥太华国会山庄只作短暂的停留,但也有印象颇深的事值得一提:
那天我进入和平塔下的大厅,立即就感受到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氛。原来这和平塔是为纪念为国捐躯的加拿大战士之灵而建,在大厅之中有一玻璃柜,陈放着一本厚厚的名册,记录每一个烈士的名字。每天上午11时,这里都会举行一个悼念的仪式,并将名册翻过新的一页。我们正好赶上进行这项仪式的时间。于是我们默默地站在一旁,感受那庄严肃穆的气氛,待主持人结束仪式退去之后,我轻步向前接近那名册,细看那新翻的一页。我第一次感受这样的一种纪念先烈的方式,猛然觉得:使每位烈士的名字都有与瞻仰者相遇的机会,以不断地表达对每位烈士崇敬之情并教育、激励后人,这种创意不能不算匠心独到。
同样不落俗套的创意表现在:进入偌大个国会图书馆,经过的是一扇小小的门。当我推开那扇小小的门,映入视野的是一个宽阔的空间,我瞬时有如阿里巴巴叫开了石门,见到堆满了耀眼的珍宝般的惊喜。再细品这馆内三层环廊又好像歌剧院的三层包厢,每一层包厢中立着整齐的橱柜,那橱柜中装满的书籍。尽管时间不允许我了解这个馆的收藏与镇馆之宝,但可以想像:即使在电脑可以取代图书馆库存的今天,书籍、图书馆对人们的魅力仍然是无法被取代的。
大概由于是首都,政治气氛会更浓些。在国会山庄前,我看到有两个青年,胸前挂着写有“反对堕胎”字样的木板,来回走动,以示抗议,但既无人干涉,亦无人围观。其实在加各地,爱国主义的气氛是很浓的,如各市一般都会升挂三面旗帜:分别是国旗、州旗、市旗,那旗帜随时都在向国民昭示着国家的尊严。加政府一贯给人还是廉洁清政的印象。加的社会自由、民主;政府公务员待人谦逊有礼,普遍有“纳税人养活自己”的理念,因此能严格自律。加社会福利好,其通过税收政策,有力地抑制贫富间的悬殊。国民间那种攀比和“红眼”的心理不明显,自觉认为:收入高者缴税多,即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也大。这一点与我国内一般民众心理差别较大。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市居民80%以上是法裔,是除法国巴黎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法语城市(同属加拿大,这里需讲法语,英语不通用),有“小巴黎”之誉。友人告诉我,到了蒙特利尔,你就可一领法兰西民族风情。
傍晚时分到达蒙市。站在皇家山上,随着那一轮金色太阳沉下地平线,视野内城市的一切都如罩上一层桔红色的纱缦,显得朦胧。街上亮起了闪闪烁烁的灯光。如果说多伦多是加的经济中心,渥太华是政治中心,那么蒙特利尔就是这个国家宗教与艺术的中心。
冬夜的蒙特利尔,街头行人不多,但因时近圣诞节,各幢建筑物的灯饰和挂满礼品的圣诞树,使这个城市显得瑰丽和辉煌。人们开始购置应节物品,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使得冬夜的街市不觉寒冷。法式的建筑看来不似英式建筑那样俏丽,但法兰西民族却是最会营造浪漫气氛。法国香水、葡萄酒最具慑人的魅力,连咖啡馆这里也似乎比别处的多。面对这座灯红酒绿的城市,我如雾里看花一般。
皇家山上巨大的十字架发着光,使这座城市笼罩着浓浓的宗教气氛;这里有一座造型与巴黎圣母院极相似的圣母院,据说是北美规模最大的教堂,还有众多的教堂,在夜色中,黑黝黝的,神秘而充满诱惑。我明白自己不可能与这个城市共享这份宗教感情,因为我至今还搞不清基督教与天主教是如何区别,也不知那一座安放着一位神父的心脏的教堂与那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母院在宗教上有什么更特殊的意义,但那高高耸立的十字架对人还是有威慑感,会让人产生如压抑、死亡、挣扎甚至祈盼、复活、新生等说不清的感觉。不过,说真的,我很欣赏哥特式的尖顶建筑,觉得美且有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上精神的视觉效果。
到蒙特利尔,值得一游的还有那奥林匹克运动场,那里曾因在1979年点燃了人类体育盛会的火炬而举世知名。那甲壳虫似的建筑造型,设计堪称奇特,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浪漫色彩。
魁北克
魁北克迎接我们的是一片冰天雪地,我到达这座冰雪的城堡时,气温为零下25℃。
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讲,大雪飞舞更具有吸引力。若从旅游的角度,我想南方人真的应该在严冬时节去北方走走,领略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致。冰雪为我们打扮了一个银装素裹、晶莹剔透的世界。大地上铺满白雪,所有的屋子都戴上一顶漂亮的白帽,所有的树木都穿着厚厚的银装,一片玉树琼花,姿态万千。以前我吟咏过诗人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今天亲睹枯树变成玉珊瑚,才算真正尝得冬天里盎然生机的个中滋味。
其实,我是在早先那“魁独”声中知道加拿大的这个城市的。此次到加拿大,尤其是自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一路,仍可感“魁独”问题是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他国内政,我们且不加妄论。不过有一点,让人不能不思考民族团结和民族力量的重要性。爱国主义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但有两点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使命感。一个民族,若无一种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如何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从观光的角度看魁北克,这里确属加拿大乃至北美一座有着独特迷人风格的城市,魁市至今保留了十七世纪以来古老的建筑,著名的“魁北克要塞”座落在东南金刚石海角的悬崖之上,环绕着城市的古城墙,使魁市成为北美唯一拥有城墙的城市。在老城区,让人震愕的是你会以为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街道,甚至觉得自己的衣着、举止、谈吐都有点与其格格不入;街上的每个橱窗、每个门店都像一幅画,整条街道就如艺术画展示廊,加上圣诞节前夕气氛烘托,使人更感到这个城市实在堆积了太多太多的美丽。与老城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新城区则完全是一派现代城市气息,这里已是加拿大驰名的旅游胜地。我无缘领略这座古堡春华秋实色彩斑斓的美景,能看到这个冰雪世界也算够情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