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负泣而去-个人文章】
2005中国婚姻新走势(转载)
□ 负泣而去
2005-09-06 17:11
收藏:1
回复:2
点击:4218
爱情是人类永恒关注的主题,每年情人节到来时,空气中总是弥漫着甜蜜浪漫的气息。但是,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所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如让我们把眼光从巧克力和鲜花上略微调开,来关注一下与“爱情”联系更紧密、更切实的内容,那就是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我们那飘散着柴米油盐气息却又脚踏实地的生活。
婚姻篇
中国年轻人婚姻新走势
日前,北京一家网站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婚姻新变化做了一番盘点,总结出如下“婚姻走势”。
一是婚龄推迟,“不婚族”增多。21世纪,婚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30岁之后走入婚姻变得十分常见,30岁之前结婚会被认为“太早”。不婚单身的人数迅速增多,但绝大多数人视之为一种无奈选择。当然这主要是指城市青年。
二是同居、试婚增多。由于人们目睹了太多婚姻的不幸,所以许多人变得轻易不敢结婚。于是,有人便渴望通过事实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婚姻。为此试婚、同居等形式也较普遍地存在。
三是婚姻双方更平等。“男主外、女主内”受到颠覆,双方被要求平等地分担家务和经济责任。婚内暴力将受到严惩。男人开始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抚育,女人家务劳动的价值受到重视。婚姻中经济关系的AA制,成为都市职业女性的自主选择,婚前财产公证接受度提高。
四是外遇更常见,破坏性降低。外遇越来越普遍,但并未成为离婚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的外遇将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外遇往往不是基于对婚姻的不满,而是成为寻求刺激、激情与补充婚姻不足的手段。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观点:偶发的外遇即使不能使婚姻更为巩固,也不会使它更为脆弱。社会观点对其分化:一种更宽容,另一种更激进地反对。
五是离婚率剧增,离婚将更为常见。离婚很可能没有具体理由,仅仅是生活的平淡乏味、配偶双方交流的障碍与相处的疲惫,均会导致“无过错离婚”。孩子已经不再成为离婚的障碍,“良性离婚”使离婚家庭的孩子不受伤害成为可能。女性在离婚关系中的自主性日渐提高,对离婚女性的歧视日益减少。
女性篇
中国单身女性剧增
中国一些女性开始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日趋独立,并推迟结婚年龄。“一口之家”的生活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的认可,除了单身生活是一种时尚以外,它更表明了获得经济独立的中国年轻女性力争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单身青年的数量急剧增加,北京的单身男女从1990年的20万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万。在上海,到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新婚夫妇数量从1980年的18万对减少到1997年的10万对。 晚婚和独身得到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赞同,他们接受了全新的西方生活方式,并且不认为结婚是共同生活的唯一方式。
在中国的单身青年中女性占大多数,而且人数有增无减,其中又以商界女强人和白领丽人居多。另一方面,政府也承认,独立的单身女性增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因为她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满意的工作和稳定的经济地位。目前,许多女性在专业领域,知识水平、学历和财富等方面都超过了男性。 大部分单身女性表示,尽管也渴望有-个情感上的伴侣,但要找到一个和自己的文化水平、经济地位或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爱人并不容易。 很难找到满意的对象、担心失去工作和升迁机会,以及渴望独立等因素是导致选择独身的中国女性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社会学家指出,拥有大学学历的30岁以上的女性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是千分之二,而中国男性一般都不希望另一半比自己更聪明更能干。
在一个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婚姻被认为是唯一生活方式的社会里,单身贵族数量与日俱增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现象,另一方面,这也是在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中实现的一次重要的社会飞跃。
消费篇
中国人结婚花费节节攀升 30年上涨46倍
从两个铺盖卷放在一起就算完婚,到如今买房买车做嫁妆,中国人的婚礼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某调查公司于2004年8月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大连等10个城市3000多位14-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从结婚的平均费用支出来看,2000年后的花费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46倍,而未婚者对支出的预期比2000年后的平均水平又高出2.4倍,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100多倍。具体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近70%的城市居民结婚费用集中在1000元以下,到2000年后,90%以上的婚庆消费都超过万元,而六成左右的人花费到3万元以上,花费10万元以上的也占到一成左右。而从未婚者对结婚费用的预期来看,绝大多数也在3万元以上,预计在10万元以上的占到四成多。
研究人员认为,城市居民结婚费用的攀升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过程,结婚费用的支出情况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结婚花费并不完全是一种理性的合理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攀比消费现象。
性爱篇
谁拥有19.3个性伴侣? 中国绝非“超级性大国”
2004年10月下旬,安全套生产大鳄杜蕾斯公司推出“2004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一经公布,引起哗然。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每人平均拥有10.5个性伴侣。而中国以人均性伴侣19.3个,居全球第一。据杜蕾斯中国合资公司介绍,来自41个国家的超过35万人参加了这次调查,其中有108720中国人参与了这项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中国人当中,男性为87304人,女性为21416人。在年龄分布上,以25岁至34岁年龄段的人为主。调查是通过参与调查人员填写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进行的。
很明显,这个19.3的人均性伴侣人数远远超过了中国人的接受程度。在媒体的采访中,发现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参与调查人员填写的个人资料中,根本没有身份证明(比如身份证号码)等个人有效证件。用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话讲,就是“完全依靠参与调查人员的个人自觉”。从这一点来看,这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商榷。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江晓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所知道的调查数据和它几乎相差了一个小数点,1.93还差不多。国内性学界类似的调查也做过很多,没有能得出19.3这样荒谬结论的,真实的情况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值。我怀疑它的这个调查有错误,不可能是真实的反映。”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许天民在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专家论坛上也表示,他“个人对此数据持怀疑态度”。许天民指出,杜蕾斯公司此次调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而我国上网群体以青少年为主,经常上网的成年男性数量有限,通过这种样本难以推出全中国人在性行为方面的准确数据。
由国内知名性学专家潘绥铭主持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在全国20~64岁的结婚或同居的人口里,越过婚姻而有性的人,只有13.1%~13.9%之间。
虽然说,这些年的开放使得中国人的性观念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主流的思想模式仍然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保守严肃的态度。虽然人们不再谈性色变,但性问题并没有超出人们的道德底线,成为可以为所欲为的“乱性”,婚姻还是性生活的一个砝码。
家庭篇
婚检放开,湖南一年诞生近八千名缺陷婴儿
自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自愿婚前医学检查制度以来,湖南省的婚检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的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湖南一年诞生近八千名缺陷婴儿。
湖南省卫生厅妇社处一组数字:湖南省每年有60多万新生儿诞生,其出生缺陷率已从2001年的9‰上升到2003年的12.43‰。这些婴儿出现了多指、传染性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缺陷,给婴儿所在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妇社处的工作人员称,由于现在婚检遵循自愿原则,有些未婚青年向对方隐瞒自身的某些疾病,加上忽视了孕前检查,从而大大增加了后代的患病几率。实施婚检自愿原则能体现中国医疗体系的人性化管理,但由于群众卫生保健意识还比较淡薄,忽视了婚检的重要性,因此造成的新生儿缺陷对家庭甚至国家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婚检直接关系到中国日后的人口素质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进行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是控制缺陷婴儿出生率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