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克-个人文章】
何谓“文化大市”
□ 雪克
2005-09-25 21:56
收藏:2
回复:26
点击:7296
南方某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一些地级市也提出建设“文化大市”。作为一个省、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确立这样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对的。但可能是领导上的疏忽,没有交代一句“不要跟风”,很多县、区、镇于是闻风而动,大提特提建设“文化大区”、“文化大县”甚至“文化大镇”,这边厢搭台唱戏,那边厢挂棚猜谜,一时间吱吱喳喳,煞是热闹。搞得我这个自以为懂点文化的人不明就里,口瞪目呆。
这哪里是建设“文化大市”,纯粹胡闹。怎么能够把“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混同于“文化大市”建设呢?
何谓文化大市?尽管当下谁都无法下准这个定义,但我想,“三名”是必不可少的。什么“三名”?名师、名作、名址。没有一些在各个艺术门类、理论界学术界造诣很高,在全国全省都叫得响的近现代人物,没有一批在全球起码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不说影响几代人起码影响一代人的作品或者著述,没有几处能够讲出一串串或令人神往或令人遐思或令人叹息的故事而且历史在这里留下深深印记的“旧址”,建设文化大市确实任重道远,文化大县、文化大镇简直就是扯谈。
这样说,不是否定我们建设文化大市的初衷,扭转观念上的失误,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文化大市建设,才有可能摈弃我们文化行为上的浅薄、轻薄。
比如说,学校为什么要建在车水马龙的大道边?政绩观念使然。好像不建在大道边就没人知道你的丰功伟绩似的。闻名世界的剑桥大学,位于英国一个小镇,给人的感觉是偏远、宁静而肃穆,走进剑桥,你就马上感受到这绝对是一个读书、做学问、出名师的地方。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不能选几个集中在一个悠静的山谷里呢?当书香四溢,藤蔓爬满石壁,莘莘学子走向社会,那文化不就出来了?再比如说,我们这里的一些名址,为什么不能够把周围掏一掏,大大方方地包装一下?罗马古斗兽场那一堵凝重的残墙断垣,矗立于现代的街头,那种美,那种文化,谁也不敢小看。不是要拿我们这里的市与欧洲名城相比,没有可比性,要比也是万里长城、故宫、敦煌石窟、兵马俑等的事,我想说的是,文化大市建设应该上升到决策理念、建设理念的高度来理解,城市有了文化,有了灵魂,才有历久恒新的魅力和活力。
还有,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主旨,还应该包括尽快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这一块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基础明显不相适应。经济建设“轻舟已过万重山”,文化体制仍然“春风不渡玉门关”。有一次参加省作协在我们这里召开的一个座谈会,在座老老少少几十位文化名人,说出来的话,提出来的问题,跟我十七、八岁时听到的竟然一模一样!我失望地想到,仅凭着对文学、对文化的热爱是不够的,观念不更新,体制不创新,肯定无法出名作,肯定无法成名师。再就是,一边抱怨经费缺乏,无法开展文化工作,依赖政府给钱搞些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活动,一边又一掷百万办些看完就完的豪华晚会,放着大量的频道资源、版面资源白白浪费!这种现象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恐怕是到了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的时候了。我是坚信市场能够配置文化资源,也完全能够催生文化产业的。而这,恰恰是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这方面的想法还有很多,有空再续。
作者签名: 没有激情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