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鸣笛-个人文章】
贵州岩溶石山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与脱贫致富对策探讨
□ 鸣笛
2005-10-08 17:20
收藏:1
回复:2
点击:5596
[摘要] 贵州位于国内外最气的连片岩溶区中心地带,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生态环境脆弱。造成这一地区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裸露岩溶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贵州应结合自身特点,将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持续发展的最佳缉济模式,尽快使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兴黔富民的目标。
[关键词] 岩溶石山 生态经济 资源 脱贫致富 贵州
1、严峻的现实与贫困的自然原因
贵州位于国内外最大的连片岩溶区中心地带,岩溶类型之齐全、资源之丰富、环境之复杂、区位之重要、贫困面之集中,是国内外难以比拟的。
贵州省国土面积17.6万km2,其中岩溶区面积近13万km2,占总面积的73.6%[1]。据1996年底统计,全省总人口3459.54万人,其中岩溶区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l%,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省内共有国家级贫困县48个,其中岩溶县占38个。1998年全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岩溶区共有贫困人口274万人,其中约有20万人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年年靠国家救济度日[2]。
造成贵州岩溶石山地区贫困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人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裸露岩溶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1.1 地表崎岖、山高水深,可利用的水资源少
岩溶发育的非均匀性,使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岩溶管道之中。“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贵州38个石山县中有近二分之一的耕地处于干旱缺水状态,3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缺少饮用水。
1.2 造土能力极差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
速度加快石灰岩母质中不可溶物质含量20%左右,造壤能力极差,土层薄而分布零星,对植物生长很不利。贵州森林覆盖率13%,安顺、毕节、六盘水在10%以下,由于毁林开荒与自然退化,全省1982年水土流失面积已超过三分之一,比同世纪50年代扩大了2.07倍,且每年有900km2的石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使耕地减少,地力减弱,河流、泉水流量变小,水利设施效益下降,并淤塞河道,掩埋农田。
1.3 自然灾害频繁,地质灾害严重
一是旱涝频繁,主要耕地分布的洼地,小雨或短时降雨迅速渗入地下出现旱情,大雨或长时间降雨聚积成库,全省约五分之二的耕地受到以旱为主,旱涝交替的威胁。二是水利工程严重渗漏,效益极低。全省有大中型水库30余座,库容在10万m3以上的水库2000余座:其中50%的水库有渗漏。三是岩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累累发生,险情四伏。仅2000年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调查列入防治预案的大中型地质灾害就达66起,涉及27个县(市),其中80%是在碳酸岩夹碎屑岩地区。
1.4 特殊地球化学环境问题
贵州中、西部岩溶区36个县分布富氟煤系地层,风化后造成特殊的地球化学背景,土壤和水中氟含量较高,造成粮食、蔬菜污染,长期食用后形成氟中毒。全省氟斑牙患者800多万人,氟骨症患者1.2万人。此外,患泌尿系统的结石病与水中碳酸钙含量较高有关。在贵州东北部、东部和南部57个县由于地质环境碘元素缺乏曾造成200多万人患甲状腺肿。
1.5 工矿企业环境污染严重
在“有水快流”思想的指导下,采冶型乡镇企业崛起,贵州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技术跟不上,综合采选能力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破坏,而且使环境受到污染。如各地红土型金矿的氰污染、丹寨汞矿的砷污染、遵义小硫磺冶炼的二氧化硫及烟尘污染、赫章县铅锌矿冶炼的镉污染,均对人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
1. 6 病虫害及风灾、雹灾增多
由于森林退化,益鸟、益兽迁徙它处,食物链产生变化。生态失去平衡后,危害农业生产的各种生物失去天敌,病虫害就会迅速繁殖而危害农业。由于没有森林遮掩,风灾、雹灾也接踵而至。
1.7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口散居,素质欠高
全省公路等级低,断头多,二级公路仅占1.85%,l463个乡镇,有68个未通公路;邮电通讯落后,信息不灵,部分人远离乡镇,与外界交往甚少;就学条件差,升学率低,缺乏高素质、高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资源优势与开发治理的意义
虽然贵州岩溶石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极其贫困,但又存在明显的资源优势,这是环境脆弱的沙漠、黄土地区远不可及的。主要表现在:
2.1 有独特的气候资源
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地年降水量850~1600mm,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太阳幅射适中,秋粮作物生育期内日照充足,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气候复杂而多样,适宜各类植物生长[3]。
2. 2 有丰富的岩溶地下水与水能资源
第一,贵州省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386.26亿m3/d,允许开采量156.4亿m3/d,占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的90%。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岩溶地下水现状总开采量76.2亿m3/d(不含农村人畜饮用分散取水量),仅占允许开采量的5%。省内岩溶地下水开发潜力很大。第二,贵州河川径流总量1035亿m3,分属乌江与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可开发量居全国第七位。仅省内乌江干流9级水电枢纽设计装机就达639.5×亿kw,年发电量300亿kW/h。
2.3 是矿产资源大省
全省已发现矿产110种,有43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居第一位至第五位的有28种。重要的有煤、磷、汞、铝、锑、锰、重晶石、稀土、冶金及玻璃用砂岩、砖瓦及水泥原料等。仅以其中的61种矿产进行计算,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就达3.05万亿元,居全国第九。近20年来,黄金探明和控制储量已突破300t大关,贵州一跃成为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2.4 物产资源丰富
贵州高等植物多达5593种,种类丰富程度居全国前列,有药用植物2594种,其中天麻、杜仲等称为贵州名药;油菜、油茶、烤烟、八角、板栗、花椒等产量或质量名列全国前茅;野生脊椎动物921种;地方名特优产品如关岭牛、从江香猪、黔北白山羊等均享有盛名。
2.5 自然风光丰富多彩,旅游资源种类齐全
省内所形成的山岳、河川、峡谷、瀑布、森林、奇峰、怪石、温泉、湖泊、洞穴、天生桥等自然景色有其独特的魅力,全省已建立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全国闻名。
贵州地处祖国的大西南,既有资源丰富、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特征,又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有利区位,它处于大西南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区的中转地位,大西南的水能电力、矿产资源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保证,同时又是我国西部通往祖国南大门的便捷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基地,为贫困区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随着部分企业的“军转民”,有的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随着西部开发的逐步实施,要使贵州岩溶石山地区从经济落后、社会贫困、生态恶化的三重困境中解脱出来,已成为兴黔富民的首要任务。站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其意义不仅是缩小地区差距,更涉及到社会综合进步,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3 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热运行、冷思考
西部大开发的路程不是一两年能走完的。贵州要在热运行中,时刻保持冷思考,反省思路,检查行动,少走弯路,扎实迈步,打好这场“持久战”。
3.1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造成东西差距的症结究竟在哪
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发展迅猛,硕果累累,西部紧迫猛赶,脚步沉重。究其原因,既有地域偏远、交通闭塞的因素,也有政策、投资倾向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没有抓住改革的机遇,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实现产业升级和调整,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反而任由环境污染和人才东流,这样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的。痛定思痛,稳步发展生态经济,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3.2 贵州人多耕地少,如何解决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贵州土地贫瘠,人均拥有耕地不足667m2,现建设用地(含交通)4.0×105km2,人均用地已达115.5m2。城市化、农村小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是贵州的重头戏,都张开大口要吃田吃地,这就要求端正发展观与用地观,维护刚刚批准实施的土地利用规划,增加废弃场地的复垦面积,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3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是沿袭过去“有水快流”的方式发展经济还是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走新的经济发展路子
贵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不高。采选企业普遍设备简陋,经营粗放,采选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破坏、污染严重。历史的经验证明,有资源不等于就有了优势,有优势不等于就有了效益。资源形成优势与效益、,是比较与转化的结果。目前世界矿产品处于过剩时期,是“买”,是“开”,还是“走出去”开人家的不开自家的,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的做法给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启示。开光卖光,不加工,“有水快流”的做法不能再干了。
3.4 西部大开发,贵州最缺什么
从短期来看,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政策。但是从长期来看,最缺3样东西:水、人和创新精神。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离不开水,生态建设离不开水,基本建设同样离不开水。贵州岩溶石山地区最大的问题是干旱。尽管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开发水源,但因缺乏科学知识与一定的技术手段,往往在水源不明、水量不明或水量、水源高程与位置皆不明的情况下动工而造成失误,进而增加已有的贫困。实施岩溶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势在必行,而且应该先行。
人才是市场诸要素中的核心。贵州最大的流失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才的流失。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技术总是跟着人才跑,人才总是跟着资本跑,跟着利润跑。越是高级的人才,越看重的是机会而不是待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以变为滚滚财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和进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贵州必须坚持由封闭式、自我开发模式向东部、全国、全世界、全方位开发的方向转变,同时根据自身优势,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跻身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3.5 西部大开发,“输血”和“造血”哪个更重要
西部大开发是个大局,举国要出力。大开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要强调政策、资金支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投资要多元化。反对一哄而上,乱铺摊子,一味等靠要,“输血”、“造血”双管齐下。贵州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对基础性、战略性和有比较优势的重大建设项目要敢立、敢挤,不可错失机遇。关键是在运作市场中自己增加“造血”因子,提高“造血”功能,找到成长与强壮的方式,才能茎粗叶茂。
除此之外,退耕还林还草是项庞大工程,国家不指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力避操之过急。
4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兴黔富民目标
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应根据岩溶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动态平衡同时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换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尽快使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兴黔富民的目标,已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作为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岩溶石山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经济模式。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发展生态经济当作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列入“十五”计划,定为21世纪发展目标,确保生态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产业化的实现。
(2)制定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的长远规划。近期首先要坚持非均衡推进原则,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促进开发。围绕优势资源,抓住重点地区工程、项目、名牌产品等带动区域发展。其次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科学系统地搞好开发规划,促进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三还要考虑到加人WTO后对贵州经济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采取相应对策,做到未雨绸缪。
(3)树立“大资源”观念,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重新审视省情,将眼光盯住地下资源向地上地下资源转变,发挥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对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防止掠夺性开采,要调整好原材料的产品结构,使其升级上档。
(4)开展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岩溶石山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演化趋势,提出岩溶地下水有效开发利用方案和改善生态环境对策,建立岩溶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为决策、预测提供依据。
(5)搞好森工企业的关闭或转产,循序渐进地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退耕要因地做到宜经济林的还经济林,宜果树的还果树,宜防护林的还防护林,宜竹的还竹,宜草的还草,切忌一刀切,使其成为生态农业的示范工程。
(6)搞好软硬环境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首先是建立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经济战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要用市场运行机制搞开发,减少地方性保护政策,减少行政干预。其次是认真搞好教育、卫生、文化等建设,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多出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使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加快对能源、交通、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利用水能、矿产资源条件建立能源基地,围绕自然风光资源建立旅游基地,加大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关闭一批规模小、效率低、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吸引外来投资。第四,资本市场建设要多元化,除中央、地方财政投入外,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发行彩票、证券等多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投人西部大开发。
(7)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速城镇化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跨越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在城市扩张、加快小城镇逃没的过程中,要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促进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l 王明章. 论贵州省岩溶石山地区的岩溶地下水开发.
贵州地质,1999.16(3):259—263
2 容 丽.贵州生存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移民意愿与扶贫思考.
中国岩溶,1999. 18(2):190
3 刘家彦.中国•贵州生态环境.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3—137
[原文发表于“贵州环保科技”杂志]
作者签名: 鸣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