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石灵-个人文章

[十月接擂]魏氏同学

石灵
2005-10-13 18:20   收藏:0 回复:7 点击:5251

    家,就住在一座小学校的附近,每当看到孩子们那稚气的笑脸,听着那无忌的童言,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小学时代。虽然那个年代已经很遥远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孩提时的童真与趣事,踏着那回忆的朵朵浪花纷至而来。
  
   那还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名新同学,姓魏,是留级到我们班的。
  
   当时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日常生活都是以菜代粮,正在发育年龄的孩子们由于缺乏营养,多数都面无光泽带有菜色。新来的魏同学更是如此,比同龄的孩子矮小,细细的脖子支撑着一个比例失调的大脑袋,大大的眼睛透着调皮与灵性,可看似精精灵灵的他却是留级生。来到我们班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级的末尾,老师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子。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老师拿着同学们作业,表情凝重的走进教室。记得作业内容是用“折磨”一词造句。只听老师说: “魏XX, 请你用“折磨”这个词说一句话。”魏同学摇晃着大脑袋站了起来,大眼睛轱碌碌的转了两圈儿,脱口而出:“折磨:吃了折磨就得死。”此句出口,全班同学笑翻了天……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里,这句“吃了折磨就得死”成为同学聚会上的经典笑话。
  
   还有一次,同样是语文课,魏同学又被老师点名回答:“你认识鸭子吗?” “认识。” “认识鹅吗?” “认识。”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汉字:鸭、鹅,“请你读出这两个字的发音。”魏同学无语。原来在他的作文中出现了“鸭毛大雪”,这“鸭毛”可是“飘”的全班同学又是大笑不止。
  
   魏同学的学习虽差,但乐于助人。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那个年代,经常有表扬信送到学校:送盲人过马路、常年坚持为一孤寡老人搞卫生、拾金不昧……他经常被评为助人为乐好少年,学校号召全校同学向他学习。
  
   初中毕业后,由于魏同学的根正苗红(三代贫农),被保送进了中等师范学校。上山下乡的大潮将我这“黑五类”子女推向了农村的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再后来,听说魏同学做了人民教师,我曾想,他会不会误人子弟呢?
  
   再见魏同学是在初中毕业二十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三十几岁的他已是“四朵金花”的父亲。原来中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沟,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与当地的一山村女子结了婚,为了那传宗接代的观念,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不但被罚的稀里哗啦还丢了公职,没了生活来源,最后还是没能如愿。他历经了生活的艰辛与沧桑,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和同龄的同学们坐在一起显得是那样的老态,依然是那双大大的眼睛,可眼神中写满了无奈。望着眼前的他,我突然想起了“折磨”这个词,想起了那句“吃了折磨就得死”,莫名的压抑油然于心。
  
   席间,热心的班长高举酒杯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魏同学曾经无数次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他现在处于困境之中,伸出同学的友谊之手,尽我们的能力帮我们的同学一把。”同学们纷纷响应,我也毫不吝啬的倾其囊中所有,这也许是对那压抑感觉的一种释放………
  
  
   光阴荏苒,又是十几年过去了,魏氏同学你还好吗?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