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小雨淅沥-个人文章

我的读书生涯之一:读书热望学龄始

小雨淅沥
2005-11-01 08:57   收藏:0 回复:1 点击:4406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那时侯的书不像现在来得那么容易。不管到谁家,只要见到我能看懂的读物,一定要千方百计借到手,回家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一口气读完。
   爱读书,必然渴望拥有自己的书籍。那时候买书就更不容易。小时侯看别人家的孩子有《北方少年》《连环画报》等可以读的书,常常让我很羡慕,但我家没有一本可以称之为书的东西。
   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学老师发的,三年级时,我记得老师列了十七本书的书目和价格,总价钱是五元四角,我和妈妈要钱,她没有给我,我只好把一分一分攒起来的二十个硬币交给老师,换回其中的一本——《小学生作文选》。书刚到手,我一会就看完了,并且觉得远不如个别同学的故事书好看。好在有肯把新书借给我的同学,我看了《绿野仙踪》《强盗的女儿》等。印象深刻的当然是《绿野仙踪》,我如醉如痴,在回家的路上一直都在看,因为对这本书的强烈印象,女儿刚能阅读我就给她买了这本书。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小学班主任是一个重视阅读的人。除了经常给我们读她看到的好文章,对我影响更大的是,她组织同学们在班级建了一个图书角。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书架和几十本同学从家拿来的图书,但在我的眼里,那已经非常奢侈了。我放学不愿意回家,一本一本地读那些书,感觉快乐而又满足。
   那些书很多是《儿童文学》,通过阅读,我除了熟悉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外,也熟悉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如严文井、张天翼、孙幼军、沈石溪等,是他们让我的少年生活丰富亮丽起来,让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梦想,也是他们,让我更渴望拥有自己的书。
   小学时候真的买过一本有收藏价值的书,书名叫《建国50年儿童文学作品选》,现在想起来,里面都是精品,我读了又读,直到被人借去,再也没送回来。
   我爸爸还算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农民,一向信奉的是“劳心者治人”的孔孟之道,鼓励我好好读书,将来好有出息。对我读课外书虽然没有表现出赞扬的态度,但条件好的时候,他也会满足我,给我钱让我买书。
   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听说帮人平刚修的马路可以挣钱,恰好是暑假,我就说要去挣钱买书,爸爸当然不同意。他想了想,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麻袋糙米,让我把沙子和其他杂质挑出去,付给我钱。那个暑假我天天在桌上扒拉米粒,一想到将得到20元钱买书,我就耐得住那种枯燥乏味,坚持了10多天。钱一到手,我就直奔书店去了。那时候的书可真便宜,自己也挺有品位的,买了成套的《西游记》《红楼梦》,还有至少七八本一套的中国现代小说的精选。抱着沉甸甸的20来本书,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胜过买来好多美味的食物。
   我家在一个很小的小镇,南北就一条街,一个小书店,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光顾,书架上的那几本书熟悉得跟自己家的一样,一本新书上架,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看到自己喜欢的就把零用钱攒起来,攒够了就到书店把书买回来。我买的书很杂,诗歌、小说、散文,现代书籍、古代作品只要喜欢的,都想办法买回家去。
   其实,那时候买的书也不是都能够看懂,比如那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的《唐宋词鉴赏词典》直到我当教师之后才能充分利用起来。但我还是喜欢拥有书籍的那种不可言传的快乐。虽然一个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毕竟读了不少的书,和同龄人比起来,我还是属于知识面比较宽的。语文尤其学习的好,写的文章深得语文老师的喜爱,对我也是进一步的鼓励。
   有了一些书,自我感觉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了,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又不善于说不的,当然为富不能不仁。一些要好的朋友和我借书,我是心疼,但碍于面子,也就借了。可惜的是借出去的多,还回来的少。《西游记》和《红楼梦》还在,而那时买的可读性强的小说和杂志,现在却不知道沦落到哪里去了。用现在的眼光看,很多是值得收藏的书,虽然已经丢失十多年,就象丢失了儿女一样,什么时候想起来都难过。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