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铃-个人文章

行走西部5--阴平古道

木铃
2005-11-05 15:17   收藏:0 回复:4 点击:3093

   
  甘肃文县,古时的“阴平国”,算起来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沟通四川和甘肃的最著名的古道——阴平道,因独特险要,闻名于世,为秦、陇入蜀“口”,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文县有过精彩的亮相。三国时期,魏国的邓艾取毯自裹,从阴平摩天岭峭壁巅崖推转而下,众将士鱼贯紧跟,奇迹般地出现在蜀国江油守将马邈面前。这次战役是魏国灭蜀的关键一战,阴平古道由此而名。
  创造一个故事,享千秋之祀。文县是也。
  
   呵呵,我可不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我不喜欢没有了诸葛亮之后的三国故事。我读三国故事,就是冲诸葛亮而来的。在这里我要坦白我的一个秘密。诸葛亮和苏东坡这两个男人,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中国文化名人。好男人本是一条江,激情万里,浩浩荡荡。《出师表》和《前赤壁赋》,曾令我读得不知声泪之何而来。每每想起这两位儒雅风神的男人,我心中都会涌动暗恋般的颤栗。因为太喜欢,我常常将激起我情感的美好词汇放在他们身上,比如:君子之风,至大至刚,襟抱潇洒,风节高蹈,东方智慧,宽容大度,阔大雍容,卓绝才识……啊,太多太多了。“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林语堂语)。我曾揣着林语堂《苏东坡传》在海南儋州流浪,足迹所至,就是想真切地感受苏轼受难中的卓然不群和他生命的激越风情,祈祷一份浩荡大气赐福我心灵。由此可知,在我踏上阴平古道的那一刻,因为邓艾取毯自裹故事的刺激,我的心再次为没有了诸葛亮的蜀国而久久唏嘘懊恼。
  
  真是一次遭罪的行程。由于滑坡,南坪出发的公共汽车只开到与文县交界的新欢,剩下的几十公里路,我们只有搭乘手扶拖拉机在“波”峰“浪”谷中颠簸前行。一路,猛恶的大山,仿佛劈头盖脸地砸来,开凿在绝壁上的古栈道,斑驳剥落,隐约可辩。好在,一路已走过许多青山绿水,心,也变得柔情缱绻。所谓禅心就是对万物的喜爱吧?我尽量睁大眼睛,多多看看并记忆一些景致:一条小水沟,潺潺淙淙,不滞不溢,不绝不息;大地厚重、慵懒、静谧,村庐错落,鸡犬桑麻,野蔓纵横;黄泥小院,堆放着犁铧锅铁,破碗烂罐,灰色石磨和笨拙的蒜臼;男人倚着土墙,或蹲或站,抄着手看风景,自家的狗陪伴身边;几个老头儿,像电影《老井》里爷爷的形象,手上的旱烟杆很长;坐在蒲团上的老太太头发稀稀,挽着松松的纥鬏,嘴里嘟囔着,手指比划着,享受着彼此为伴的快乐;正是泥土散热的时候,风,吹过来,亦甘亦苦的味,一个老人赶着牛羊到了村口,土路上扬起烟尘,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这是《诗经》里的中国乡村,也是我正看着的中国乡村。
  这庄稼人的劳动生息。我一路看过来,片片断断。
  
  人们在大地上成长,相聚相拥,相恤相怜。人有性格,土地也有性格。一个人只有将生命、血泪、爱和灵魂,真正融入生养他的土地,听懂并能领会日常话语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掩盖下的类似禅机一样叵测的隐语,土地才可能赋予人真正的惊喜、悲悯和体恤的心。生命既使是忧伤的,也会变得容易忍受。就像呼兰河之于萧红。
  
  我只是偶尔路过的一个,无根而肤浅。我没有资格评说在那片土地上平静生活的人们。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