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outree-个人文章

重读“经典”(二)之《一地鸡毛》

outree
2003-07-12 19:18   收藏:0 回复:2 点击:4696

    看到我写的重读“经典”(一),朋友说:你真有勇气。可以想见他对重读的失望。
  
   还好《一地鸡毛》没有叫我失望。
  
   如果你是八十年代《小说选刊》的忠实读者,你会发现当时整个文坛的脉胳几乎掌握在《选刊》的选秀当中。它在88年前后,几乎同时发现了王朔和刘震云。先是把王朔的所谓通俗小说《橡皮人》放在了头篇,并引发了一场关于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如何界定的大讨论。而后又将刘震云隆重推出,连着发了他的《新兵连》和《塔铺》,其实刘那时的小说写得并不算好,大多显得有些激情有余而笔力不足。当然,发展到写《单位》和《一地鸡毛》时,就再也没有人敢小觑刘震云了。
  
   一提起《一地鸡毛》,几乎所有的人联想到的都是“新写实主义”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两点,我没有什么新鲜的或更独到的见解好说。我主要喜欢它的节奏和语言。看起来拉拉杂杂,实则生动无比。
  
   我常常怀疑《一地鸡毛》里面的故事并非发生在北京,而是在上海。
  
   1998年我第一次去上海,与几个香港客户同住锦仓文华,得闲大家一起去淮海路上一家叫璇宫的餐馆吃饭。大上海的繁华和悠久在那个地方可见一斑。最后一天几个客户先行离开,我突然想趁这机会去看看我大学的一个好朋友,她曾给我寄过一张她家的照片,下雪的冬季,整齐的屋脊在白雪覆盖下露出红色的瓦沿,背面写着巨鹿巷二百七十号。我向酒店前台打听,他们告诉我那条街巷离此只有一条马路之隔。我打了一辆的,从街头缓缓滑向街尾,却没有看到二百七十号。于是下车步行,拐到胡同里看门牌,发现尽是些黑洞洞的门厅、吱吱作响的门枢,挤逼的空间和简陋的屋内摆设简直可以用贫民窟来形容。与锦仓文华一步之遥的巨鹿巷,照片上看来秀丽可人的巨鹿巷,叫我如何将它与眼前的破败联系起来。我没有勇气再寻找下去,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衣着光鲜的女同学的另一面。
  
   半年后我又去了一趟上海,这次联络上多年未见的二叔。我退掉了华亭的房间,想在二叔家住一晚,叙叙旧。傍晚打的到徐家汇附近,接了下班的表弟,一起去到杨浦。令我非常窘迫的是:他们并非象在家信中描述的那样过着非常宽裕的生活,而是三人挤在一间违章搭建的阁楼里,十几平方米被隔出两间睡房,一间客厅,一块小厨房和一个卫生间。所有的地方都只能侧着身过,比茶几还小的饭桌上摊着几碗临时从外面炒来的荤菜。我在表弟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的房间里坐了一会,拒绝了他们把大睡房让给我,自己打地铺的好意,拎着行李又回到了酒店。我走的时候二叔没能送我,因为他那晚要去上夜校,为了一张会计证。五十多岁的人啦,不想再教书,想转做会计。二婶的腰腿一直都不好,当年在老家的时候她最疼我,多年未见,她真是老了许多。我没有问她当年一门心思想调回娘家,现在有没有后悔。何必呢?
  
   在《一地鸡毛》看到某些有趣的情节,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可是看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你会发现,一点也笑不起来。看小说,我还能保持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现实,我只能概叹繁华和落魄的距离,原来只是一念之差,一条马路之隔。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