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铃-个人文章

行走西部11——皮影世界

木铃
2005-12-03 21:58   收藏:0 回复:7 点击:811

    如此的近,看皮影,于我是第一次。在甘肃武都。
  黄昏,挺大的一个场院,聚拢着老人、妇女和孩子。场院端头,亮起了白炽灯,将背景的楼阁亭台展现在白色的帷幕上。我和小王、小彭挤在人群中,一个妇女带着腼腆的笑容将两个大草垫硬塞给我们,请我们坐下来看;一个热心的老人凑近我,大声地说着,这是来自陕西的皮影戏班,唱秦腔呢。
  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
  
  一番长长的开场锣鼓后,板胡伴奏,粗犷的音乐随之而起,那吼出来的声音带着泥土味,格外热闹。虽听不懂唱得什么,却见光与影中,帷幕上开始跳动着有生命的精灵。尽管你看到的永远只是一只眼睛和一边脸,可生丑净旦,一个不少,官服甲胄长裙,一样不拉。交手相搏,忿然一跃;飘逸轻雅,妩媚妖饶。记忆最深的,是表演艄公用桨轻轻地划水,感觉那浆轻划的动态,毫不僵硬,甚是鲜活。舞动的精灵,让人魂魄不明所以;艳丽虚幻的光景,像可以置换的魔镜,令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一刻,世界被温馨笼罩。我们一起成了时间的影子,恍惚我这一路行走也是一场虚构。
  
  皮影是一个世界。浪漫而神奇。据说,皮影始于隋唐年间,盛于宋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喻神到喻人的阶段。千百年来,皮影借着影像迷人的形式美,四处播撒,讲述无数根据人们想象创造的、文字无法容纳的牵魂扯魄的故事。每一个单个的皮影,只是美丽孤独的碎片,三支竹棍支撑着,碎片就有了灵魂,就带来人生的幻象。浮生如梦啊,单纯和宽广的故事,是极易感受又最易忽略的温情,寄寓着人间所有的安慰。
  
  皮影的演出方式也是民间的,民俗的。皮影帮子,走村串乡,台子一搭,观众就围了上来。据说,高明的皮影艺人,一个人双手可以操作舞动10个皮影,随心释之想象世界的广阔和意象世界的绚烂。在烟雾腾腾之上,在大喊小叫声中,皮影带给人们有滋有味、豁达乐观的笑。老少咸宜,文野同乐。
  世上的事情总是这样,如果你爱它,你就会倾其全部的心思关注它。在那一刻,我是爱皮影的。不等演出完毕,我穿过嘈杂的人群,走到台后,看皮影艺人帷幕后面的默默操劳。我看见了疲惫木然的脸,看见了令人眼花缭乱操动着无数小棍的手,也看见了走过山山水水的皮影艺人的破包旧箱,布满了尘埃……一个半蹲着的汉子向我竖起了三个手指,说:演三场了,没挣到钱,后生不稀罕了。我忽然感到,这绚烂的皮影故事,原也是浸透了世故,有着寂寞而冰凉的底子。
  
  皮影曾是民族文化史上一页有生命的历史。创造一个鲜活剔透的皮影人物,要选用上等黄牛皮,要经历磨、雕、染、烫、画等诸多过程,费时费工。但现在,皮影正在失去生存的基础,2002年,我在浙江乌镇,顶着火热的太阳,瞄了一场皮影演出。观众都是天南海北的游人,皮影作为旅游的一个项目,已没有了本质,有的只是道具,是风俗,是好奇。皮影脱离了滋养它的土地,剩下的真是没了灵魂的“皮”。那一刻,我忧伤静谧地怀念着在甘肃武都看皮影的快乐。去年,在陕西临潼,我看中了一个260元的“皮影青衣”,绸工缕刻精造,令人爱不释手。可我终究还是没有买。我不忍心把那皮影标本似地挂在我小屋的墙上,心底里,我多么希望它们依然能带着古艳的幻觉,活跃在乡间的某个戏台上啊。
  
  世上万事万物的衰朽,都缘于自身的有限性。一切抢救民间艺术的努力,最终也不能遏止民间艺术成为艺术标本。想开了吧,我们还是怀着欣然的心情,目送它们走进博物馆吧,与它们作温暖的告别。只是,当我们与它们相遇时,我们一定在心里为它们感叹一声:我们生存的世界曾经有过这样美丽、绚烂、生动的艺术。它们曾经有过充沛的生命之气。它们曾经温暖过我们祖辈的心灵。
  不是说,一切近的都将远去吗?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