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d120918-个人文章】
“啃老族”现象浅议
□ d120918
2005-12-18 09:39
收藏:0
回复:3
点击:4512
近些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上,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养大的儿女断不了“奶”, 大学生“毕业而不就业”,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每天“窝”在家中,看看电视上上网,找找朋友打麻将,每月靠父母接济过日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啃老族”。
问及原因,得到的回答不外乎有:“好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自已“不喜欢”、“太辛苦”、“不合适”,也有说“不愿干伺候人的活”等等,一句话:“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更有甚者,居然有一些冰雪聪明的“娇娇女”们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梦想着有朝一日,奇遇一位有大钱的“白马王子”,做个全职太太,一夜间轻而易举地完成什么“三个一工程”——拥有一幢别墅、一辆好车、一百万现金。
……
有资料表明,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而不就业”一族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来看虽人数不多,对社会也没有产生明显负影响。但联想到这些年的高校盲目持续扩招、“教育产业化”毒论甚嚣尘上、素质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高等教育质量急剧滑坡、高等学校如奸商般唯财是图、教授专家学者追腥如蝇满目铜臭的荒谬现状。再看看今天的大学生们普遍的就业取向、观念,了解一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倾听一下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以后所经历的痛苦的自我迷失。一系列新问题已摆在社会面前,它越来越容不得尚有良知的人们与社会的回避。这一人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关注。
“啃老族”的出现,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有人称“怪”,有人漠然。而因循“养儿防老”古训的父母们更多的是叫苦不迭、恐慌无助,他们多是尴尬有余,反省不足。
其实,通过对“啃老族”加以基本归类与简单分析,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一类是被迫失业型。这一类型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障碍。最为典型的是学历高者眼界高,期望值更高,他(她)们通常是高位谋不成,而低位又不屈就,只有失业在家去“啃老”;或者是学历低而综合素质更低,少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更是奇缺,他(她)们根本没有就业优势可言。其中有许多文凭“注水”量大而“含金”量小,可他(她)们个人又多自侍博学而目空一切,自以为拥有一纸“高等”文凭就可以一生纵横江湖万里、驰骋江山万里。当豪气冲天的伟大理想遭遇严酷社会现实无情地撞击之后,他(她)们立时怨天尤人,只有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份,没有丝毫的斗志和积极生活的勇气、毅力,更没有丝毫地自我反省、反思。有的从此一蹶不振,或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或整天“窝”于电视之前,依赖于父母接济苟且生存于世;有的只好被迫选择依靠父母资助继续求学升造,逃避成长、逃避开眼前的就业压力;有的女生干脆选择嫁得富人去做全职太太,永远摒弃“上班”、“打工”的生存方式。
这一类型“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按下别的不说,只表其一:这几年高等教育为“产业化”而盲目无度地扩招再扩招,大学生应届毕业人数一年高过一年,工作岗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与之同时相随的却是,全社会高级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一方面是大量的人才因不能就业而去“啃老”、去白白浪费,而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的岗位因没有相应人才填补而告急,这是多么荒唐、多么严峻地现实讽刺啊!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其方向、体制等是否该认真反省反省了?我们全社会的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就业观等方方面面是否该认真反省反省了?
是该清醒一下、检讨一下了!
一类是寄生虫失业型。他(她)们自小过分享受了过分的溺爱,娇生惯养,过惯了衣来伸伸手、饭来张张口,不问稼穑的生活,缺乏挫折教育,更缺少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勤劳、节俭、感恩、孝顺、责任心、礼仪、诚信、廉耻等),只知一味地贪婪索取而没有一丝一毫感恩之心、反哺之情、责任之义,锦衣美食加上西方的“垃圾快餐”(有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早已腐蚀了他(她)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起码良知,自然唯我独尊、唯我是从;自然会有“你们(父母)挣的钱,不就是留给我花的”无耻、无情、无德、无伦的可耻论调;自然会爬在父母年迈的躯体上敲骨吸髓地过可怜的寄生生活……。
所有这些,不正无情地说明了我们多年来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彻底失败吗?不要客气,也不要遮掩了,这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社会的失败!
是该清醒一下、检讨一下了!
醒醒吧!
救救我们的教育!救救我们的孩子!
……
2005-12-08
作者签名: www.hrz.blogm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