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方央-个人文章】
大上海的小名堂
□ 方央
2005-12-20 21:13
收藏:2
回复:5
点击:4965
O半两粮票
早就听说上海人会过日子,一个铜钿瓣成两半花。一个铜钿瓣成两半店家是无法接受的,而一两粮票印刷成两个半两却是上海的事实。
我第一次知道上海有半两粮票,是在一家馄饨店。那时,粮食还没有敞开供应。
店里的服务员问我吃点什么,我说来四两馄饨。服务员四下看了看,问我有几位客人?
我不大爱搭理的说,就我一位。
服务员微笑着告诉我,如果就您一位,我看最多是一两半馄饨就够了。
我听了就不耐烦,心想,你们上海人为了保持身体苗条,一天就吃个七成饱,我可不想那样。
服务员见我不大高兴,冲着厨房方向叫了一声:四两小馄饨。
不大一会,服务员端着一个托盘来了。我一看,当时就傻得差一点摔倒。
托盘里,满满地盛着四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碗的大小,就像电视里好汉们一饮而尽的酒碗。葱花、虾皮、海带丝悠悠地浮在上面。别说是四碗了,就是那一碗馄饨的分量,也叫好汉望而退步了。
无奈,我只好付了四两小馄饨的钱和粮票,吃了一碗小馄饨,然后就一直看着那香喷喷、恨悠悠的馄饨发呆,又极不情愿地离开了那家馄饨店。
O软缎被面
绝大多数的人到了上海,都会被上海的气势弄的傻乎乎的。
我这次被上海的气势弄的傻乎乎的,是因为几床软缎被面。
软缎被面,曾经是家族身份和繁华的象征。在电视剧里,有钱人家谁不是一大摞的软缎被面摆在床上。
这些年,好多人家的被子都被宾馆化了。有钱没钱的,都是一被套铺在床上,好象这才是最时尚的。
在上海转了几户人家,有一个情景让我不忘。无论是年迈了的婆婆家,还是新婚不久的小姑家,床上都是色彩亮丽的软缎被面和亲切可爱的丝光床单。
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一个人人羡慕的城市,在全国人民被子、床单都被宾馆化了的时候,依然保留着上海人的优雅和高贵。而那软缎被面分明在不动声色地表明,这才是生活的色彩。
试问,有几人见了这样的场面能不发傻?
O上海泡饭
上海人对米的叫法比较特别。他们把比较软糯的米叫大(杜)米,把比较干硬的米叫洋细米。
早些年,上海的大(杜)米是要计划的。在上海,大(杜)米就好比是其它城市供应的细粮。
上海喜欢吃大(杜)米,吃剩下来的大(杜)米,是上海人做泡饭的最好去处。而在牛奶面包统治着人们早餐的时候,上海人我行我素地享受着咸菜泡饭。
煮泡饭在时间的掌握上很有技巧的,先把水烧开,再把剩饭放进锅里,一煮开就可以端下来,否则就煮成稀饭了。
我曾经在北京吃过一种上海泡饭,那泡饭里面放有大排骨、木耳香菇、西红柿等等,完全没有了上海泡饭的本质。
上海的泡饭就在于清淡爽可,又及时让剩饭发挥了最大效益。
O小面积的大用处
上海寸土千金,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浦东还没有开发时,在上海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上海人习惯了都市生活,也不愿意搬到房屋宽敞的郊区。
可上海人就是精明,他们的精明就在“小面积,精装修,”既住得舒适,又不乏品位。
就说我婆婆家吧,一间18平方米的房屋,白天摆放着一张大木床,一张沙发,还有一件三门的大衣橱和摆满了音响、电视机的柜子,就连那柜子的空余地方,也恰到好处地摆放着小型的法国乡村葡萄酒桶。
房间小,物品多,可在上海人巧妙的摆放下,却是多而不乱,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到晚上,这18平方米的房屋可就热闹了。沙发一翻过来是一张床,更有意思的是,在那大木床的上方,平时看起来是挂着一道挡风的布帘,而把布帘一拉开,却是一张可以睡觉的吊床。当然,早上起来一收拾,谁也不知道那18平方米的房屋,昨天晚上竟然是亲热地摆放着三张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