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梦瑾533-个人文章】
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点浅见及后注
□ 梦瑾533
2005-12-25 17:18
收藏:0
回复:4
点击:5063
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点浅见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我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有颇深的感触,一直未曾停止思考。农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虽贫困但却可爱的家乡;教育,十几年来我一直置身于其中,对二者我都很熟习,欲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共同寻求解决的途径。
在农村的教育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教师们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时常常说的是这样的话:“好好学习吧,只有考上大学你才能摆脱农村,才有出息啊!”似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出农村”,为了“有出息”,似乎老师的任务就是督促学生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有出息”。果真如此么?
教育的目的与意义难道就在于为学生找到“好”的出路么?
那么,当这些学生从农村走出去成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子留下的是什么呢?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也许有人说,他们不管在哪里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何必一定要回到家乡呢?也许在别处他们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此言不假,但问题是,这种人才流向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同样也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假如人才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假如精英都流向海外,那么,我们地区的经济差异何时能够缩小,我们的祖国又如何能够更加强大呢?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此下去,我们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呢?究竟该如何解决?
我以为,症结在于目前教育观念的不正确。其实孩子们的心灵是洁净的,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于自己的思考,而更多的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许多家长和教师的眼中,教育已经演变成了求功名的一种手段和阶梯,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究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不在乎他们的愿望与理想,而只是以自己的“实用主义”,以自己的过来人的身份将孩子们指向他们自己眼中的所谓的幸福生活——衣食无忧,富贵荣华。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是一个崇尚物质享受的过于“务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诸如理想、信念等使人的心灵感到温暖的字眼早已被冷落到几乎不存在了。前辈科学家们历尽艰辛、放弃国外的优裕生活依然回到贫困的祖国为祖国贡献他们的毕生精力的故事在这辈人眼中也许只是神话了;只是,假如没有这样的神话,我们的国家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创造这样神话的人来一起建设我们的国家。我觉得,唯有更正教育的导向,提倡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有大气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的能够创造神话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之中。
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的梁漱溟先生认为,“所谓教育不但在智慧的启牖和知识的创造授受,尤在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的确如此,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其人生更有乐趣,更有意义。因此,我建议,教育当中教师们更应该去培养孩子的性情,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应该明白,人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充裕而幸福,幸福的只是心,是一颗灵魂,一颗对生活、对生命充满感激和爱的灵魂,一颗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热爱并愿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灵魂。
作为研究生,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应该将小我的追求融入到科研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之中,从追求好工作、票子车子房子之中抬起头来,望一望广大的民众,看一看广袤的宇宙,认清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后注:
本文是去年的暑期调查报告,内容如今看来还有很多需要补充的地方。
首先,对于教育的意义问题的讨论。也就是说,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应该是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改善个人生活的一种工具,而更应该含有对自我精神的净化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对文化的传承、对社会建设的贡献等更为深刻的意义。可是目前的教育很功利。
其次,是教育的功利性特征的症结所在。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在目前我们的这个社会,最尊重的不是知识、智慧和贡献,而是金钱、权力和荣誉。所以,不难想见,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出现这样一种畸形的状况:初高中所有的重点是成绩和升学,大学的重点是工作和考研率,研究生的重点是找工作和发文章;并且,这里面不仅仅是学生做了这些运动的主角,甚至也占据着大部分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当然,这里面有牵涉的东西可就多了,其中大学排行榜以及国家对大学投入的倾斜标准,评职称、评院士的体制标准对大学的发展可以说有着绝对的影响意义,这些东西不改变,就很难会有能踏实坐下来搞研究的人,就很难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所以,如要造就踏实、奋进、奉献的一代人,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调整其文化导向,调整整个社会的对于成功的定义,应该视作出的贡献的多少,而不是一个人获得的多少。这叫作从精神上来改变这个社会目前的浮躁。
最后,除了精神上的文化导向,也应该对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或愿意在艰苦条件下作贡献的人在物质上给予能够保证稳妥的生存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自己的温饱与生存都是问题的人是不可能去做出大贡献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一方面是西部大开发的大口号,一方面使大部分人才拥挤在大中城市。据我所知,具有奉献精神、很想去西部做出自己贡献的学子大有人在,但真正能够响应去做的却很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原因。目前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昂贵学费的付出,使子女本来就有愧疚之意,如果去了西部,不但家中父母无人照料,并且自己经济上也不能够有什么接济,是为大不孝了。还有就是对将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人留在城市,并不是因为喜欢,而相当一部分是希望将来的孩子能够接收到好的教育,所以,如果对于城市孩子受教育权利的优越性和政策倾斜没有改变(当然还有其它的优越处,但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那么,人才拥堵在城市的现象就无法得到解决。如果政府能够做好这些家庭的工作,相信西部开发的局面就会有大的改观了,人才的拥堵和稀少的矛盾也就可以得到部分解决.
呵呵,真的是一孔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