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胡杨乡人-个人文章

[06-1接擂]梦回儿时去过年

胡杨乡人
2006-01-05 21:40   收藏:1 回复:14 点击:4369

    童年盼过年,那时候盼着穿新衣裳是小事,最激动人的还是可以无拘束地放炮放花,这可是小时候最大的乐事。为了这一段的活动有得准备一年的时间。我们老家春节放炮,元宵节放花可是分得很清楚的。春节放炮就是放炮,只有女孩子可以放花;元宵节放花就是放花,只有调皮鬼二流子才放炮。
  
  老家的年比较长,大人们从进入腊月吃了“腊八粥”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架势。赶年集,买年货,串亲戚,上坟,辞灶,抽水泡子抓鱼挖藕,一直到二十七八炸藕合子到三十晚上吃年夜饭。除夕包饺子守岁,初一吃素去磕头,初二吃荤大街遛,初三初四忙串门,吃了“破五”饺子算过了年关,初六才可以出远门。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长到记事会玩时的七十年代初农村还是比较穷的,好在自己很会玩,是同龄的十几个小伙伴的“孩子王”。带着他们一起玩也要会组织,还得有计划。哈哈,玩也不是那么随便的,得玩出花样才有意思哦。进入年关由于穿衣说话都得小心,要图吉利,会说过年话,见了大人得拜年,说不好就挨数落,很是麻烦。所以我们小伙伴们就凑到一起躲着大人自己玩。放鞭炮是最中心的内容,但是得从经济上考虑,赶年集到炮仗市场看叫买,听各摊子比着放鞭很热闹,哪家的响并且不断捻就买哪家的,可是这方面是大人的事,也不是哪家都买得起很多的。我们一个村子百十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属于不同的团伙,过年一定是要比谁的炮响的,这是虚荣心和号召力所在。哈哈,孩子也讲究这些。
  
  为了能放上自己满意的鞭炮,我就带上一两个信得过的干将悄悄溜到打石头的石塘挖哑炮。挖哑炮是个很危险的事,大人知道了屁股一定得挨打,只好提前偷偷去挖。工具也要因哑泡种类不同而定。砸满厚厚黄泥的是火药炮,挖时只能用竹签子,不小心可要出人命的,一个炮眼能挖出一两斤黑火药和一段没着过的导火线。薄薄黄泥随便堵住眼的是炸药炮,里面是硝酸铵和雷管,要用自制的大镊子,功夫要下在不能硬抠雷管上,必须把整个一两管炸药夹出来再分解。一般能挖上两三个炮眼就算很丰足了。战战兢兢地把哑炮的东西分好类收藏好,开始做过年的各种惊天动地的炮。找装水泥的牛皮纸袋子,裁成条状,挖最好的黄泥做堵后屁股的材料,偷妈妈纳鞋底的麻线捆扎,用黑火药做大的鞭炮,纸要好不宜厚,根据装药的多少确定纸的层数和厚度。为了效果好有时还要做些试验。炸药只能再找根稍长的导火线插在雷管中,轻易不能放的,要排上特殊用场。小伙伴围在周围,有的干这有的忙那,俨然一个小的手工作坊,大家动手紧张且欢乐是自然的,可危险如影相随,其他团伙好多出了事,炸坏了手崩坏了眼睛的,我们这伙从来就没出过事,现在想起来也是分工明确,管理细致的结果,带着小孩子玩炸药没出事也真是童年的万幸了。
  
  自己做的几十或上百只大个的炮仗,一定要等到除夕的凌晨放,这时静,响声远,影响大。在这之前是不睡觉的,大人也不管,这叫守岁,一年就一次,困了就偷偷抽剪的一段段的干葫芦藤烟。其实我们是等着过了午夜吃了饺子好出去找个高坡放我们自己制作的大鞭炮,时机要选在其他团伙的炮仗响过后。点焾要胆大心细,捻子一冒火就侧身弯腰,把个穿棉裤的屁股撅给它,震耳欲聋的响声后就是小伙伴们声嘶力竭的吼声和半个村子的狗叫声,也能听到其他团伙的羡慕声,那一瞬间心里的滋味嘿嘿一个字——爽!也能赶上几个断捻臭子的,大家也都遗憾地泄气的皮球一样“哦”的一嗓子。直到放完最后一个,我们各自哼着小曲壮着胆子回家睡觉。
  
  炸药一般都叫哥哥他们弄去炸鱼了,最多给我们几本小人书或者几支烟,不给他们的话不是告状就是干仗,犯不上,大就有掠夺性,好在我们还有火药,就玩火药做鞭炮了,还真玩的很有味道,我们做的鞭炮成了村子的年里最响的。
  
  春节过后盼十五。正月十五在我们家是灯和花的节,做各种灯,萝卜灯,地瓜灯应有尽有。拎的端的各式各样,用山上的黄草秸和新棉花做的灯捻,倒上新轧的花生油。点灯是要放鞭炮的,点着后把灯排好一排,孩子大人必须凑到灯前照照眼睛,还得说“照照眼不害眼”,祈求新的一年里不闹眼病。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就处处送灯,只要有门就得放盏灯,处处通明,处处油香气四溢。连猪圈也得点上一盏,妈妈说猪也是生灵,也得过节的。大人们围着灯说话,说灯花上会显示收谷子还是麦子,庄稼人祈盼着有个好年景。
  
  盼着大人组织的节目结束后,我们就相约到一起玩自己的了。我们的玩法很传统也很独特。我们是从前一年的正月十六就准备新一年十五晚上活动的。大家知道农村刷锅的刷帚吧,是脱了粒的高粱穗子扎成的,使用一段时间变小了后就要换大的,剩下的小刷帚头就是我们一年来要收藏的。它经过使用后,上面沾了油,是最好的火把,收藏一年都能攒几十个。十五的晚上,月悬半空,我们就背着一年来收集的刷帚到郊外,在能看见邻村的地方找个冬小麦地坐下来准备好。等到邻村的小伙伴先把火把抛上空中,此起彼落,就像无数个火球上下翻飞,很漂亮。邻村的小朋友在抛,看见美景的却是我们。我们一边看一边喊一边应和着,十几个人一字排开,互相隔一定的距离,一起点着,原地快速一旋转使火把着起来,然后铆足劲抛上半空,上抛下落的火把散出许多的花,坠到地上还摔出一地的火星,就像现在的烟花一样,映红旷野,也给邻村的同龄人送去我们的玩法。两个村子,只有十五的晚上放花才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抛起落下的火把,此起彼伏的笑声,引得小孩子和爱玩的大人们捂着头凑过来看热闹,使我们玩的就更加恣情。独特的玩法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农村风俗多,不过正月十五嫁出去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门的。正月十六就是妇女回娘家门的日子,大路小路上的跨篮子拎包袱穿红挂绿的女人行色匆匆,都急匆匆去给娘家送长寿面了。妈妈走娘家了,年也就过完了,我们也开学了。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