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月池-个人文章】
好书推荐《我们仨》[转载]
□ 月池
2003-07-31 14:04
收藏:0
回复:2
点击:4594
和朋友约了在万圣书园见面,急匆匆一脸热汗地赶到门口,门外画架上的一张手绘海报让我停下来。海报最上面是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下面是秀雅圆柔的三个字“我们仨”。下面是小字,“97年,圆圆走了,98年,钟书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天,这是杨绛先生(钱钟书夫人)写的回忆录。
我是金庸的FANS,是哈里波特的FANS,是张爱玲的FANS,是红楼梦的FANS,但是我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拜,只有用齐白石题在一幅画上的一段话来形容:“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所以当看到杨绛先生说为了钱钟书先生写《围城》,做灶下婢她也甘愿时,我的第一反映是,我想当灶下婢还没机会呢。
崇拜钱钟书先生不仅是因为他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横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
也不仅是因为他不藉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甘于寂寞,不求闻达;
还因为他是我所知的唯一少年成名,终生成就不断,著述字字珠玑。去想,中国那些著名的大文人们,有几个在建国后依然有著述?除了钱钟书,还有哪一个能够在文革后还有像《管锥篇》这样代表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的鸿篇巨制问世。
要知道,这文辞古雅、字字典故、学贯中西、博大精深而不失幽默的巨著是在被批斗、在女工的监视下扫厕所等人格和肉体的双重磨难中完成的。《管锥篇》的诞生不单单体现了钱先生超强的天份和知识,更是因为有超强的人格和智慧才能够宠辱不惊,不因外界的风雨侵袭而毁损他完整的内心世界。
还因为钱先生的情感人生是如此的安适和富足。22岁时认识21岁的杨绛先生,23岁与杨绛先生订婚,25岁与杨绛先生结婚并同船赴英留学,27岁当爸爸。一家三口在后来的60多年时间里相助相扶,相濡以沫。
在中国上一个百年,历经了数次社会巨变,才华横绝一世的钱先生的家庭生活确是单纯温馨,从一而终。
所以从女人的角度,我一生最羡慕的女人就是杨绛先生。能60多年和大师朝夕相伴。而且杨绛先生是名门之女,父亲是上海大律师杨荫杭,鲁迅在《怀念刘和珍君》中骂的北师大校长杨荫榆就是杨绛先生的姑妈。自己是东吴大学的本科,清华的硕士。
读《杨绛先生文集》,觉得她在当时的众女作家中,艺术水准应该只低于张爱玲。然而回头看众多的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不谈当时的风头,而从谁能够有终身幸福的婚姻?谁能够在晚年依然有充满人文智慧的作品问世来看,人格与智慧的高下立显。
崇拜钱钟书先生,就不能免俗地想对自己的偶像知道得更多一些。然而钱先生深居简出,只能从杨绛先生的片言只字里看到钱先生作为一个活在当世的人的生活。
所以看到居然有杨绛先生所写的关于钱先生家的回忆录问世,实在是惊喜莫名。匆匆结束和朋友的聚会,来赴钱先生一家的精神盛宴。
钱先生88岁离世,当时杨绛先生已经是87岁的老人,到今天她已经是92岁的高龄了。这本书应该是过去5年里,杨先生默默思念的日居月诸,胡迭而就。八、九十岁的老人,文笔依然清新细腻而充满智慧,字迹依然秀美。
我从毕业后就生活在中关村。中关村的特征是一个看不到老人的地方。满街都是充满斗志、火力十足的正当青壮年的人们。争强好胜、锱铢必究、睚眦必报、表演欲强烈都是中关村人的特征。
我记得有一个傍晚和朋友约了在景山上见面,在夕阳下的绿树和矮房间的窄路上,看到很多神情从容、衣着朴素的老人,缓缓地沿着红色的宫墙散步。那一瞬有一种感动。
这一夜,在昏黄的台灯下读一个老人的叙述,看她在90岁的生命时,回首前尘的种种。
也许是因为年龄、也许是因为智慧、也许是因为修养,总之是某种我不具备的灵思,使这本从1933年讲到1998年的书如此静美。
书中包括了社会背景的风云变换、包括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选择、包括一代大师的沉浮荣辱、包括了一个家庭的生离死别。
如果让中关村的人来写,每一点都足够写得可歌可泣、撕心裂肺、开碑裂石。可是杨绛先生娓娓道来,除了回忆一家三口嬉乐时,喜悦之情流泻纸上,其他所有的故事都只是平静述说。
也许因为,90岁的生命已经被岁月打磨得足够圆熟。
也许因为,已逝的钱先生和他的女儿,连骨灰都没有留下,对世人永无所求。
90岁的杨先生的这本书,只是静静的思念;但是因为这个生命如此绚丽,正本书无欲则刚。
所以建议中关村的弟兄姐妹们有空可以读一读。我们没有世事洞明的老祖母为我们年轻喧嚣的生命注入岁月所赐给的智慧,也许我们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什么是平和。
看了这篇文章便迫不急待的跑去买了这本书,才翻开第一页就怎么也不舍得丢下了。字字珍贵,篇篇都有来自淡泊中的震憾。强烈推荐。
作者签名: 心如白云常自在,
意共流水任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