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高原尖错-个人文章

故乡的“花儿”红

高原尖错
2006-02-15 22:09   收藏:1 回复:5 点击:4701

    有首歌曲这样唱到“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啊。。。。。对于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讲,故乡是他们心中的期盼,尤其是故乡的民风民俗更是他们记忆深处美好的象征。
   北望巍巍祁连山上林海泛绿波,南眺悠悠湟水河畔麦浪映沃土,一块美丽富饶、神奇可爱的土地,这就是我的故乡美丽的青海高原。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与青山绿水相依,与山歌野曲为伴,勤劳朴实,能歌善舞。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他们爱唱一种以爱情为主题的山歌“花儿”。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谈情说爱时的悲与喜,都融入到“花儿”的唱词中。在不同的地方,“花儿”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具有高亢嘹亮、爽朗悠长的特点,且音律和谐,真情感人。
  在青海,随时到处都能听到“花儿”的声音。花儿,也称其为少年。是广泛流传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 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我国民间歌谣百花园中,别具一格,占有独特的地位,堪称为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花儿与少年”的唱词类似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和仄押韵。有叙事和问答等多种形式。其曲调也是多种多样,如 直令、三闪令、三闪直令等几十种,在吟唱时吟者可以灵活地把词套用在“令儿”上(“令儿”相当于通俗歌曲的作曲,也是讲究的唱法)。唱花儿漫少年,对吟唱者的要求也较高。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驰名的“花儿会”。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青海省“花儿会”规模较大的有乐都瞿昙寺(农历六月十五)、民和县峡门(农历六月十五)、互助县五峰山(农历六月初六)、丹麻(农历六月十五)、大通老爷山(农历六月初六)等。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这时草儿青青,麦苗肥壮,花儿开了,树叶儿绿了。每逢会期,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满怀欢乐、幸福、喜悦的心情前来参加“花儿”会。“花儿会”上对歌赛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式”,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憾山川,扣人心弦,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喝采声汇成了一片欢迎的海洋……来到青海,听到花儿那高亢、悠扬的“少年”、“花儿”,就觉得有一种异域的风情。对于西北人,或是长期工作在西北的人来说,就显得格外亲切动人。听着嘹亮豪放的花儿,叫人浮想连翩,涌起对人生的惆怅和联想。那坦率炽热青春的鼓荡、碧山绿水间涓涓缠绵的爱情......花儿是西北之魂,是西北人的梦想和寄托。
  花儿既然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是人民诗的源泉,那么它和其他地区的山歌、民歌、情歌一样,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花儿起源于男女青年的情歌,属于民歌中最纯真、最优美的部分,表达率直自由。也由于花儿起源于男女情歌,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在长辈面前吟唱。这样一来,户外也便成为花儿的集散地。由此,花儿也被称为“野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西北地区,人们对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渴望。因此,民间的“花儿与少年”首先觉醒,并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所接受,也造就了一批有名的花儿歌手,有关花儿、少年的活动场所也逐步由田间地头走向大庭广众,有“花儿”的地方就有“花儿会”,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一些花儿名家的演唱作品还被录制成音像出版物公开发行。花儿会在那些重岩叠嶂风光幽雅的名山胜地相继举行是当地各民族团结交往和集体娱乐的方式。 如今,“花儿与少年”犹如出笼之鸟,越走越远,起队伍在不断壮大,新的“令儿”不断出现和被发掘出来,充满着对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西北的“花儿与少年”象早春的小草,更象含苞待放的蓓蕾,让爱唱花儿、爱漫少年的人们感到了春的浓郁气息。
   进入新的时代,“花儿”渐渐以崭新的姿态,稳健地登上了大雅之堂。然而,社会的发展也要求“花儿”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新的生活、新的情绪。“花儿”面临着发展与创新的客观实际。不论怎么“革新”,也保持着“花儿”特有的风格、韵味。悠悠湟水情,巍巍高原魂,唱不完的“花儿”表不完的情,正是时节时,故乡“花儿”别样红。
  
原创[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