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等等等等-个人文章

美食讲座之戏说包子

等等等等
2006-02-27 16:17   收藏:0 回复:4 点击:5111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包子铺,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包子,虽然叫法一样,外形也差别不大,但味道却千差万别各有千秋。
   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南征孟获,在渡泸水时,邪神作祟,按南方习俗,要以“蛮头”(南方少数民族的头)祭神,便下令以麦面裹牛羊猪肉,做如人形以祭,始称馒头。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包子,算起来,中国人吃包子的历史,也有1700多年了。馒头原本是有馅的,后来为了区别,才将无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之为“包子”。这是关于包子的历史。
   包子的品种数不胜数,按照皮儿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发面的和死面的(就是没有发酵的),一般我们吃的小笼包子都是发面的,所以虚虚的,软软的。而灌汤包子一般是死面的,这样皮儿才能薄且汤汁不会渗出来。但也有例外,例如最为有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面就是半发面的(也有人说是烫面的),因为发面的程度难以掌控,所以才尤显的工艺的复杂和独到。
  要是按照馅儿来划分的话,那可就多了,大致可划分为素馅儿的和肉馅儿的。素馅儿的包子属于家常系列,在我看来,只要是可以吃的菜都可以作为包子馅儿,以前听奶奶说困难的时候,野菜包子也是很受欢迎的,去年的时候我妈用荠荠菜包的素包子就很好吃。但通常很讲究拌馅儿的配料,例如会放一些猪油、在里面,通常还少不了生姜沫、葱沫和香菇沫等作为调味。肉馅儿的包子一般都比较讲究,而且总是比较有名的包子一般都是肉馅儿的,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
   最有名的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是北方的代表。“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儿”小孩儿都会背。小时候我总是以为狗不理包子就是狗肉馅儿的所以狗才不吃,所以就叫“狗不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以创始人的小名儿命名的。它的肉馅别具特色,选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鲜猪肉,采用“细切慢剁”的刀功,然后放上上等酱油、香油、味精、葱姜末等佐料,边加水边搅拌,打成肉丁水馅,然后用半起的面擀皮儿包,捏的时候非常讲究,虽然不一定非得十八个褶儿,但最少也不能少于十五个。
   无锡的小笼包是南方的代表,充分体现南方人精巧细致的一面,我曾经有幸去无锡的王兴记吃过最正宗的小笼包,一咬开满口的油,有些腻,而且馅儿里拌了很多的糖,偏甜,于是感觉又甜又腻,吃得很不习惯,只得以北方人与南方人口味不同了以自慰。据说上海的包子也是以小著称这里有一个趣事。我有一个同学是东北人,长的五大三粗的,去上海找工作,饿了进了一家店,看见有包子就大吼一声:“给我来三笼包子!”结果吓到了很多人,因为人家包子都是论“只”卖的,很少有人要整屉的,结果他吃了6屉还没饱,最后实在是不好意思叫了。
   西部的包子大概就要说西安贾三儿的灌汤包了。大麦市街的包子铺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满墙都贴的是国家领导、国际友人、影视明星前来吃包子的照片,下面坐的却全是最底层的平头老百姓,也算是“上吃大夫,下吃庶民”了。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汤是通过包子上的小洞一个一个灌进去的,后来才知道是在肉馅儿里加了水,打成水馅儿,包进包子里一蒸,肉一萎缩,包子里的水就变成肉汤了。
   吃灌汤包子是很讲究技巧的,用筷子加的时候,提住上面最中间的褶儿,迅速放到嘴边咬,速度太慢底儿一破,汤就漏了。先咬一个小口儿,吸干里面的汤,然后再灌着碗里的汁吃。不会吃的人,轻者吃的汁子碗里汤满四溢,十分狼狈。重者甚至有吃汤包烫伤脊背的事儿,主要是夹起来不迅速往嘴里放,结果皮儿破汤撒,顺着袖筒一直流到后背,结果就发生了上面的惨剧。
  
原创[文.浮生杂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