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午月禾-个人文章】
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 午月禾
2005-10-25 19:22
收藏:12
回复:15
点击:6645
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诗歌本质论
古代,三种观点:重志派、主情派、情志并举派
1、《说文》“诗,志也。从言,寺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本义是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藏在心里的意思。先秦时代人们对“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但也包孕着情感的基因。
2、屈原时代,“抒情说”就产生了,但被汉儒扼杀在摇篮之中。
《楚辞.惜涌》“惜涌以致 ,发愤以抒情。”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觉醒。”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于情柔,严羽《苍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这说明中国人的诗歌观念逐渐趋同,认识到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吟咏性情”。
3、现代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穆木天《中国诗歌会》:“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二、诗歌风格论
“风格”一词,本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于谈文论诗,则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特征的表现,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美学范畴。
1、时代风格论
诗的艺术风格始终受到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时代不同,风格各异。
五四初,平民意识,歌颂下层人民
抗战时期,诗歌从内容到艺术都一致
建国初,颂歌狂潮
浮夸的民歌,“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驶过不晃荡”“麦秸粗粗象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
五四时期曾以凤凰为象征预言中国新生的郭沫若率先唱出了《新 颂》,曾在旧中国的监狱中写“给予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的艾青写的是《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在旧中国以唱“夜歌”著称的何其芳写出的是《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就边当年正忧心忡忡的胡风,也写了热情洋溢的《欢乐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祖国,歌颂新的时代,歌颂革命,成为当时诗歌的重要主题。
2、作家风格论
一种艺术风格的形式,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时代风格,不是地理风格,也不是诗体风格,而是诗人自身的艺术个性,而这种艺术个性是由作家独自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审美理想等各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明》田艺蘅《香宇诗谈》“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
薛雪《一瓢诗话》“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
“诗品出于人品” 闻一多 徐志摩
3、审美风格论
“阴柔阳刚”之说,由姚鼐提出,《复鲁絮非书》“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1)所谓“阳刚之美”,就是西方诗中所说的“壮美”,包括雄浑、壮丽、博大等艺术风格,语言上表现为“雄伟”,情感上表现为激越、奔放。如郭沫若《女神》第三辑
例:殷夫《血字》
(2)“阴柔之美”、“优美”,包括淡雅、柔和、飘逸、清新等艺术风格,语言上表现为徐婉淳朴,情感上表现为蕴藉含蓄、绵密婉丽。
例:冰心《繁星一三一》《大海呵》徐志摩《我是一条小河》《再别康桥》
(3)“阴阳相生,刚柔相济”
姚鼐创立的“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论,特别强调二者的中和美,认为有刚无柔,或有柔无刚,都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发现》P185 《红豆篇》P140
同一诗人诗作会有两种风格,闻一多、郭沫若《天狗》P50《晴朝》P139
同一首诗中也会刚柔相济,李白的《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
三、诗歌鉴赏论
1、意境欣赏
意境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亦称“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古今“意境”论之大成,他将“境界”分成三种类型:
(1)虚实:“造境、写境”《我是天狗》 《三弦》
(2)物我:“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3)大小:“大境界小境界”
意境的高低、深浅最重要的要看作品在情与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统一上达到何种程度(同时,意境的价值还体现在情与景的品格上。情感是否高尚,境象是否生动优美,关系着薏境的性质和形态。情感和境象的低昂、明晦也关系着意境的色调)
王国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2、格律欣赏
格律欣赏是从音韵、平仄、格律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艺术的音乐之美。中国古代诗话论诗,讲述诗歌韵律之和谐匀称,以对仗工整、音韵流转、珠圆玉润为美。
现代对诗歌音乐美的要求因时代、流派、作家而不同。
初期:胡适“自然音节”
刘本农“破坏旧韵,重造新韵”
郭沫若:否定外在律,提出内在律,“情绪的自然消涨”
闻一多:“音乐美”“ 新格律”
戴望舒:“去掉音乐的成份”
3、语言欣赏
本来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面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对于语言的依附更重。诗歌的难译性
诗歌语言的特质在于它对一般语言规范的遵循和偏离。只有遵循规范,才能保证作品有可能被读者领会;只有偏离,才能传达微妙的诗思,才能凝炼、含蓄、言少意多,眩耀语言形式美。
例:比较“从跳台上看池中的水面”与“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艾青《跳水》
(1)在诗语综合规范时,要穿过规范,把握诗人独特的创造。
如词的选择,词义包括概念因素、意象因素、意味因素,应深入领会诗歌词汇的意味因素。例:《断章》桥、楼、明月、梦
(2)当诗语偏离规范时,应能理清诗的脉络,作出诠释。
例:苏雪林《论李金发》“做象征诗的秘密,我不妨在这里揭破它。”后来,象征派诗人所谓“不固执文法的原则 ‘跳过句法’等虽然高深奥妙,但煞风景地加以具体的解释不过应用省略法而已”。
(3)好的诗语应在偏离和遵循之间恰到好处,既不偏离太远,无人能解,也不遵循太严,缺乏新意。
4、持巧欣赏
(1)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在日常说话中,在科学著作和各种应用文体中,比多半是为了使意思显豁、使接受者容易明了;在诗歌创作中,比喻是为了避免直白,为了更加含蓄、婉转,为了扩展供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
“远距”“异质”原则:为了扩大比喻的容涵,使想象的空间更广阔,常使喻体和本题分属完全不同的经验领域。
例:《世说新语》载,谢安与晚辈在家中讲论文义,正下雪,随口问:“白雪纷纷何所以?”侄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法国象征诗人兰波《醉船》“我梦见雪光闪耀的绿幽幽的夜,一个个亲吻在大海面前徐徐飞旋。”
李金发《有感》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一类是“他物”以其形象发生作用,所造成的氛围、情调,预示全诗的意境,并构成全诗意境的组成部分。另一类是起兴的诗句以其声韵造成音乐美,与后面所咏之辞连结。
例:冰心 《繁星 . 一三一》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苍》、《弃妇》
(4)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语言使人领会。
例: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乱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地深沉……
血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哎吆!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今日他们的天堂,
他日他们的地狱,
今日我们的血液写成字,
异日他们的泪水可入浴。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
我是时代的刺尖。
“五”要成为报复的珈子,
“卅”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
“五”要成为镰刀和铁锤,
“卅”要成为断铐和炮弹!……
四年的血液润饰够了,
俩个血字不该再放光辉,
千万的心音够坚决了,
这个日子应该即刻销毁!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