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落雨如烟-个人文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落雨如烟
2006-01-20 22:08
收藏:1
回复:4
点击:2355
----苏东坡诗词有感
雨夜,最大的享受恐怕就是沏杯清茶捧本喜欢的书,在柔和的灯光下,舒服的暖床上尽情领略书的世界了。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雨夜这样的氛围下我走进了苏东坡的世界。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6年生于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1101年故于海南,终年65岁。说起他的号,还有一个酸楚的来历:传说诗人被贬时生活极其困苦,为了补贴家用,诗人带着他的家人在东山的山坡上开辟了一块田地,后自栩为“东坡居士”。读着他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恐怕永远无法想象的出他有着怎样艰难坎坷的一生。可是,即使现实生活怎样的坎坷着,诗人终是一个“谈笑生死之际”的豁达、执着的人。
一、诗人的才情
一说起苏东坡,人们常常便会想到他的词。那是因为他豪迈奔放的词开拓了“豪放”一派,于当时曾盛行一时的“婉约”派风格截然不同,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实他的诗、文、书、画均可称之为“大家”。他的诗清新、豪健,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书画自成一家,独具一格。所以他才会被后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奉为“唐宋八大家”。
二、诗人的多情
多才之人必定多情。
苏东坡的原配夫人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年),葬于四川彭山。对此,诗人一直念念不忘。十年后,也就是熙宁八年(1075年),苏东坡在距家千里之外的密州留下了那首悲凉的《江城子》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坆,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骗人!读到这里时善感的我真的泪流满面。)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将自己深切的怀念之情尽诉于词,沉郁悲凉。试想而今年景,有谁能在十年后还能如此之深的怀念自己的亡故之人?有哪位仁人君子敢站出来拍着胸脯说他能做到?有吗?没有!有的只是尸骨未寒又另结新欢,“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诗人的情不仅体现在男女之情,而且对于友情、亲情他都一样的注重。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诗人缅怀其已六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就连大文人余秋雨先生都曾说过:“中秋祝福,没有任何一句能超过东坡先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三、诗人的不合时宜
有一天饭后,诗人捧着肚子踱步。忽而,他问道:“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他的侍儿们有的回答“满腹都是文章”,有的回答“满腹都是见识”,独有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听完诗人捧腹大笑,连声称是。
是的,当然是的!
诗人多才,治国安邦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任杭州太守时卓然政绩便可为证。可是诗人非但不会附炎趋势,而且还常常不平则鸣。从身不由己的被推上政治舞台到独身流放海南,诗人几度遭贬。从三十五便开始了颠沛留离的生活,除在黄州四年外其他地方居住从来不满三年。在那荒烟漫草的荒野古道上,他常常需要携家带眷、风尘仆仆的跋涉着,一走就是几个月。
四、诗人的超然
即使一路坎坷、满脸沧桑又怎样!
在惠州墑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诗人已经十分疲惫了,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他“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元丰三年(1080年)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处境的险恶、生活的困苦并没有磨灭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这样!
两年后,也就是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诗人去黄州东一个叫“沙湖”的地方,途中突遇大雨,同行借狼狈不堪,独有诗人不觉。他坦然乐观的等到了天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仿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诗人悲惨的晚年
诗人悲凉凄惨的晚景让人汩汩落泪。想到诗人孤身一人被流放到海南岛,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通的蛮族中了却残生我再次合起了书本。如果记忆能够选择的话,我宁愿记住诗人那些美好的事,而将海南岛的这段抹去。当然我知道抹去自己的记忆并无法抹杀事实,那么就让我生活到诗人流放海南的那段时光里吧。我宁愿做诗人最卑微的侍女,让诗人客死他乡时不至于孤苦无依。退一步讲,就算真的孤苦无依的客死他乡,我能够、至少能够趁着诗人尸骨未寒时为诗人做最后一件事——收尸。
想到这儿,我“扑哧”一声笑了。笑醒了自己,也笑停了想象。这才发现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明天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