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转载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Aspic 收藏:0 回复:0 点击:5543 发表时间: 2006.04.09 12:04:23

学写文言文之我见(转自爷爷写于红袖的文字)[转载]


  
  近日收到作者半块砖头一篇《家有犬》的文言文体裁的稿子。通观全文,作者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文中对狗和猫的描写很细致。但写好一篇较为成功的文言文字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散文,必须要有骈体文的写作基础,还要有古体诗词的修养……为了使作者认同,现就此文存在的问题一一剖析,求教于朋友们共同探讨! 
    原文:
   年十五,家得一犬。短而圆,其声嘈嘈。母名之曰:庄尾。余大惑,百思不得解,问之于母,答曰:此犬无尾。验之,无尾而一球。异之,揪,则犬怒,虎虎有声,怫然欲噬人。(惧之,乃止。)兄则名其曰:耷耳。亦惑之。其耳直而圆,何其名之?求之于兄,答曰:乃上犬名也,吾深爱之,既死,名此犬怀之。
    家有猫,黑质白章,齿尖爪利,时窃犬食。犬吠之不止,既而顶之。猫佯怒,其声荷荷,蹄犬若有足。犬惧而避之,而猫复食。吾视而呵之,则夭夭不知所踪。而犬食无几矣。后犬长,猫欲窃其食亦不可得。犬目之眈眈,博然欲击之,猫卧高台而不与之共,唯此而已。
    后吾长在外,偶归,则此犬晃尾摇头,欣然不已。吾徉喝之,则去之如奔,俄而回,复喝之,复去复回,如是再三。母长叹曰:异哉!犬亦如此乎!泫然若有泪。吾亦深为之所感。
    十七,归而不见犬。异,问于母,言已葬矣。惊问其故,曰:某日,其旦出而晚归,戚戚然仆于母前。适母与父共食,母笑曰:噫,视吾奈何?亦不与汝食也!未几,犬急搐而亡。盖为他毒所致也。母哀之,泪而厚葬。
    吾闻亦甚哀,作此文以怀之。
    
   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年十五,家得一犬。短而圆,其声嘈嘈。母名之曰:庄尾。余大惑,百思不得解,问之于母,答曰:此犬无尾。验之,无尾而一球。异之,揪,则犬怒,虎虎有声,怫然欲噬人。(惧之,乃止。)兄则名其曰:耷耳。亦惑之。其耳直而圆,何其名之?求之于兄,答曰:乃上犬名也,吾深爱之,既死,名此犬怀之。”
  
   〔分析〕
  叙述含糊:时间--“年十五”是指正月十五,还是年前腊月十五,还是作者十五岁那年,还是本文叙述的主人公叫做“年十五”……很模糊。形状--“短而圆”是说小狗的形状吗?短指的是什么?圆指的又是什么?没有交待清楚……声音--“其声嘈嘈”狗叫的声音不应该是“嘈嘈”,可能作者是在说狗的叫声很吵是吗?
  称谓模糊:“母名之曰:庄尾。”我读三遍以后才明白是“妈妈说这个小狗应该是‘庄尾’品种”原来以为是:“小狗的妈妈叫‘庄尾’”第一人称“吾”、“余”混用,这在文言中是大忌。“吾”、“余”、“予”虽然都是“我”的意思,但在文言中往往是为了联句、四声、音调而相机运用的,在叙事性文字里一定要始终如一运用一个相同的词。
  词性模糊:“异之,揪,则犬怒,虎虎有声,怫然欲噬人。”“异之,”缺少主语,致使文字连续性模糊……“揪,则犬怒”这个并列连续描述模糊。
  
  范文:
  是年十五,家得一犬。其腿短而身圆,声清脆而嘈嘈。母识之曰:庄尾。余大惑而求教于母,曰:此犬无尾。疑而验之,果无尾乃一球也。异而揪之,犬则怒,怫然欲噬人状。余惧之,乃止。翌日,兄命其名曰:耷耳。余不解,其耳直而圆,焉得其名?答曰:乃上犬名者。余犹喜,是故犬死,乃曰怀之。
  
   说明:是年十五--就是这年作者十五岁,和下句联。小狗一般腿短,因胖体必然圆了。健康的小狗声音都是清脆的悦耳,叫得久了很使人烦。前者母亲是说狗的品种,后者兄长是給狗取的名字,为了不与前文冲突,中间用了个“第二天”(翌日)割断,也让读者有个读句子间隙。第一自然段是叙述狗的来历和名字,很突然就死后“追认”,唐突。只好用“是故”因为如此,后来小狗死后我追认“怀之”……
  
  我们看第二自然段:“家有猫,黑质白章,齿尖爪利,时窃犬食。犬吠之不止,既而顶之。猫佯怒,其声荷荷,蹄犬若有足。犬惧而避之,而猫复食。吾视而呵之,则夭夭不知所踪。而犬食无几矣。后犬长,猫欲窃其食亦不可得。犬目之眈眈,博然欲击之,猫卧高台而不与之共,唯此而已。”
  
  〔分析〕
  逻辑模糊:这猫不知早就有的,还是有了小狗以后才有的,是同时有的?
  自造词模糊:“黑质白章”可能作者是说黑底白花吧!“黑质”没问题,这章就让人不明白了。“章”延伸为章法、布局,那么白色的布局和黑的质地不是一片模糊吗?也许作者认为章就是圆的意思,可章古代一直是方的,可不是今天的公章“圆滑”。(作者是在引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的“黑质而白章”,人家描写蛇,这里“白章”是说黑蛇身上有规范、规律的白文饰,即使全部套用来形容猫也不行的,因为猫是长得毛,黑质如何能用……)“其声荷荷”这个猫叫声音是“荷荷”是荷叶被风吹的声音吗?荷延伸字义就是负载,是“拿”“抓”的意思,不记得台湾校园歌曲“荷把锄头在肩上”吗?查查《辞海》、《辞源》在决定。“既而顶之”是说小狗吗?看来这小狗也着实可爱,竟然会用没有角的头去“顶”猫!“蹄犬若有足”不知什么意思,也许是说“猫好像要用蹄子踢犬,好像有脚”吗?“吾视而呵之”没有语尾助词,只能理解为“我看着它们呵气(吹着气)”“则夭夭不知所踪”“逃之夭夭”的成语没有明白,用“夭夭”代表“逃之夭夭”太让人费解了……
  
  大家知道,猫和狗都是家庭最聪明的宠物,是互不侵犯的一对朋友,这家的猫也特别,为什么偏偏要偷吃狗的食物?狗只和鸡过不去,因为鸡太“娇气”,动不动就“鸡天呱地”地向主人撒娇,可狗就是爱争辩(嬉戏与鸡),当然遭到主人训斥的自然是狗了……
  这个动物习性观察未免虚构,让人难以相信,只怪猫是“馋猫”……
  建议还是请教一下赵忠祥,也许赵主持会不吝赐教有关动物习性的知识!
  
  范文:
  家猫者,齿尖爪利,体墨白斑,狡黠而灵怪,独喜窃犬食。是日,犬吠不止。余观之,犬视猫行窃,欲扑拒之。猫佯怒,尾直竖,体毛乍开,其声嗬嗬,前爪如回钩状。犬惧以避,猫得以食。余怒而呵斥,猫逃遁不知所踪,然犬食无几矣。犬稍长,猫欲窃其食亦不可得。犬目之睽睽,时欲击状,猫无奈卧高台而不与,安然矣……
  
   猫和虎的自卫反击动作相似,民间传说是虎的舅舅,虎的功夫是和猫学来的。《水浒》景阳岗武松打虎中对虎的描写非常生动……而家猫发威往往是尾巴倒立,浑身毛会直立起来,和《水浒》虎尾巴的“剪”差不多。吓唬小狗,可以用猫玩老鼠的手法写就生动了。当然作者如果没有看见过猫抓老鼠,可以参照猫玩绒线球的样子就可以了……
  
  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后吾长在外,偶归,则此犬晃尾摇头,欣然不已。吾徉喝之,则去之如奔,俄而回,复喝之,复去复回,如是再三。母长叹曰:异哉!犬亦如此乎!泫然若有泪。吾亦深为之所感。”
  
  〔分析〕
  描写模糊:“后吾长在外,偶归,则此犬晃尾摇头,欣然不已”通读全文,应该是作者长时间在外,偶然回来的意思。可在文言中“长”只读zang三声,如果这样,那文字就会闹笑话,作者岂不是生长在外面的了?“则此犬晃尾摇头”小狗高兴只是“晃尾”张口上前用口含主人(作者)衣裤角,以示“亲热”;烦恼却是低垂眼神,伏地不发声;办错事时表现在低垂尾巴逃跑--这就是时人所说的“夹着尾巴”的意思。“摇头”却不是狗类所为。“则”在这句毫无意义,蛇足。只是给阅读和翻译制造烟雾的作用……
   “则去之如奔”“则”同上。
   “复喝之,复去复回,如是再三。”这几个“复”可是最最的露怯,文言文老师没有教好的学生表现。因为还不知道行文如何避免雷同词句。真的敢“如是再三”地运用?
  情感模糊:“母长叹曰:异哉!犬亦如此乎!泫然若有泪。吾亦深为之所感。”这位母亲这么脆弱,莫名其妙地“泫然若有泪”“泫然”这个词在这里怎么解释?“犬亦如此乎”“亦”“乎”只是跩文(文言)的瞎凑数,一塌糊涂。前文没有交待清楚,怎么就出来个“吾亦深为之所感。”可能作者要想从对小狗亲近“我”意思表示母亲思念常年在外的我,而眼圈发红,最终导致“我”鼻子一酸吧!唉--老夫喟然长叹,一位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半块转投,写了个“力不从心”、“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范文:
  余远游,且痴愚,未曾家书与母。然返里至门前,此犬相迎前来,口含裤脚,摇尾探爪。余佯怒,犬稍退复又上前,如是再三。母闻声出,观之叹曰:“犬亦如此恋旧,吾儿久无音讯,竟不知思母乎?”凄凄然若有泪,余疾向前,相拥痛哭……乃儿行千里唯母担忧邪!
  
   这样叙述不就合理合情了……
  
  
  我们再看四、五自然段:“十七,归而不见犬。异,问于母,言已葬矣。惊问其故,曰:某日,其旦出而晚归,戚戚然仆于母前。适母与父共食,母笑曰:噫,视吾奈何?亦不与汝食也!未几,犬急搐而亡。盖为他毒所致也。母哀之,泪而厚葬。
    吾闻亦甚哀,作此文以怀之。”
  
  〔分析〕
   “十七,归而不见犬”和前毛病一样,不知道“十七”是什么意思,因为没有主语。“问于母”为白话。“其旦出而晚归,戚戚然仆于母前。”“旦”和“晚”不是同类表述对应词,“旦”就是日出的时间,这里可用的应该是“早、晚”“朝、暮”或“昼、夜”……“戚戚然仆于母前”“仆”是奴的意思,这里是错词。“吾闻亦甚哀”我听到就“甚”哀,不通。
  本段较突然,明显白话掺杂多处。如:“母笑曰:噫,视吾奈何?亦不与汝食也”、“盖为他毒所致也”
  
  范文:
  越两年,余还乡独不见其犬。母曰:“耷耳猝死,已葬之。”余惊问其故,曰:“某晨,其出而暮归。忽凄凄然卧与汝父足前,目若有泪而仰望。时与汝父共食,余戏之曰,视之求食焉?不与。须臾间,耷耳呕吐不止,急搐狂吠倒地而亡。医勘之曰:乃误食中毒鼠类所至。”母哀,洒泪引余至墓地。犬亦有灵性,误食毒必亡,还家目若有泪乃依依惜别之故尔。
  余置木牌于墓,上书“义犬耷耳”,遍洒鲜花并成此文以记,后来观者,能不有感于斯文?
  
  说明:越两年,就是过了两年不就是作者十七岁了。既然哥哥给狗取过名字,这里应该体现一下,否则首段的相关文字就没有意义。既然父亲和母亲一起在吃饭,就应该将“耷耳”去和家庭主要成员--父亲告个别,否则岂不成了“母仪天下”。小狗误食中毒之老鼠而毙命的先例太多了,这都是好狗才“多管闲事”。将亡的小狗眼中都会有泪的。我修改到此,心情不由得些许哽咽,找不出合适的词句来结束此文。只好借用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句,作此文结尾,权作“狗尾续貂”吧!
  古文研究无止境,美文不厌百回读。写好用好文言文和文言文体裁,不是一两篇文字能够说明问题的,建议大家多多领会《古文观止》中的范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您说是吗?
  
  附:笔者修改过的全文--
  《家有犬》
  是年十五,家得一犬。其腿短而身圆,声清脆而嘈嘈。母识之曰:庄尾。余大惑而求教于母,曰:此犬无尾。疑而验之,果无尾乃一球也。异而揪之,犬则怒,怫然欲噬人状。余惧之,乃止。翌日,兄命其名曰:耷耳。余不解,其耳直而圆,焉得其名?答曰:乃上犬名者。余犹喜,是故犬死,乃曰怀之。
  家猫者,齿尖爪利,体墨白斑,狡黠而灵怪,独喜窃犬食。是日,犬吠不止。余观之,犬视猫行窃,欲扑拒之。猫佯怒,尾直竖,体毛乍开,其声嗬嗬,前爪如回钩状。犬惧以避,猫得以食。余怒而呵斥,猫逃遁不知所踪,然犬食无几矣。犬稍长,猫欲窃其食亦不可得。犬目之睽睽,时欲击状,猫无奈卧高台而不与,安然矣……
  余远游,且痴愚,未曾家书与母。然返里至门前,此犬相迎前来,口含裤脚,摇尾探爪。余佯怒,犬稍退复又上前,如是再三。母闻声出,观之叹曰:“犬亦如此恋旧,吾儿久无音讯,竟不知思母乎?”凄凄然若有泪,余疾向前,相拥痛哭……乃儿行千里唯母担忧邪!
  越两年,余还乡独不见其犬。母曰:“耷耳猝死,已葬之。”余惊问其故,曰:“某晨,其出而暮归。忽凄凄然卧与汝父足前,目若有泪而仰望。时与汝父共食,余戏之曰,视之求食焉?不与。须臾间,耷耳呕吐不止,急搐狂吠倒地而亡。医勘之曰:乃误食中毒鼠类所至。”母哀,洒泪引余至墓地。犬亦有灵性,误食毒必亡,还家目若有泪乃依依惜别之故尔。
  余置木牌于墓,上书“义犬耷耳”,遍洒鲜花并成此文以记,后来观者,能不有感于斯文?
  
   《家有犬》53字文
  是年十五,家得一名品庄尾,兄命其犬曰:耷耳。猫独喜与之争食,久而相安处之。越两年,余归,盖耷耳误食鼠毒而亡。呜呼义犬,哀哉怀之。
  说明:已将本文故事叙述无疑!
  
   《家有犬》25字文
  家得犬庄尾,其少,猫与之争食,久之相安。越二年,误食鼠毒而亡。
  说明:此为本文--骨架!
  
   《家有犬》10字文
  两岁之家犬,误食毒而亡。(骈句写法)
  说明:此为本文--灵魂!
  
   《家有犬》5字文(不可精简文字)
  家犬食毒亡。(史书写法)
  说明:此为本文--主题!
  
  任何文章都可以这样分析,包括现代文字。明白了文章的主次关系,精神实质……才会在写作时真正做到“纲举目张”。
  仅以此文,献给关心、关爱文言文写作的文友们,让我们深入探讨,积极进取,共同提高!
  


转载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