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旅游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永远的康桥 收藏:1 回复:7 点击:4642 发表时间: 2004.08.03 13:38:31

一梦千年到锦溪


  昆山的周庄是去过两次的。因久闻锦溪的大名,那两次本想顺便去看看的,无耐来去匆忙,未能去成。前段时间,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精美雅致的江南古镇丛书。不一般的书名很是耐人咀嚼与回味:《水意周庄》、《隐逸同里》、《布衣西塘》、《书乡乌镇》、《清风甪直》、《嘉业南浔》。其中竟没有锦溪,不觉有些怅然。
  这个被沈从文称为“睡梦中的少女”的地方距古镇周庄8公里。镇为泽国,四面环水,金波玉浪溪如锦,她的芳名叫锦溪。
  在江南古镇里,乡间的锦溪至今仍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比之今天其他早已开发的古镇姊妹的热闹,她似乎宁静得有点寂寞。
  今年盛夏的一天,和朋友一大早从上海驱车锦溪,一路海聊,不觉间就到了。下得车来,停车场右边的十里青翠荷塘和百米朱红廊桥,如画般伴着随风摇弋的柳枝展现在我们眼帘。
  青翠的荷叶如玉盘托满了清晨的阳光,一阵顽皮的夏风袭来,竟会同无数垂柳一下间将片片荷叶拂得腰肢漫舞,摇摆中那大大小小的晨露玉珠或分、或聚,更调皮的竟纷纷纵身跃入那一湖绿水中,发出美妙的叮叮笑声,更是如此融入朱红色的廊桥倒影中去了。
  我们在岸边踯躅良久,总感满目青翠里缺少点什么,怱游伴一声惊喜:荷花!
  顺着她的指点,我们好不容易才发现几点红荷躲在远处万绿丛中,不时掩在随风漫摇的翠叶之中,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意了!
  我才感知是刚才风景里缺乏了荷花,宛如生命中缺少了爱,宛如生活中缺少了青春活力女孩一般的乏味。
  荷塘边是入村的石板桥,可并排走四、五个人却没有护栏,只有十只小石狮站在微曲的桥上,似乎护卫着进出的人们和文明。站在桥上四顾,朱红的廊桥、绿荷、湖畔酒家的大红灯笼、灰褚色的瓦面和弯弯河道相映,不觉间我们似乎是渐渐地站立不稳,有点儿醉了!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站在苍颜斑驳的石桥上,凝望黛绿幽深的水巷,你肯定会感到岁月的悠远绵长和水乡的醇正静谧。锦溪左边是傍河而建的民居,清一色飞檐翘角的粉墙老屋,巧妙的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码头,拾级而上就是大户人家,从那光滑非常的拴绳石眼,就知道锦溪是如何曾经沧海了。小河另一边是条枕河而筑长长的商业走廊,随处可见的木雕花窗,无一不打上久远年代的印痕。说它不是街是因为它如村入口处的荷塘廊桥般,建起朱红长廊一直弯弯地伸向村中,如果说从空中俯视,那灰青色的古居群宛如天然去粉饰的船妹子,那朱红色的长廊就宛如她的腰带,一头拴着她,另一头就可能拴着你的心了!令你相思令你着迷……。
  站在江南杏花雨里,静静梳洗了一千年,清澈的眼睛深情地望着每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如今的锦溪依然一身明清打扮。沿着锦溪水乡的小路大多是块块青砖铺就的,虽历经沧桑但全没有现代水泥路那些坑坑洼洼破落状;两旁古屋只有青砖、灰瓦还保持着朴素无华的本色,而曾显露富贵的朱门早被岁月褪尽铅华……岁月的风雨无情地洗去了水乡锦溪一个又一个黎明黄昏,却洗不去千年古镇脸上浓浓的沧桑和让人沉醉的水乡柔情。
  坐在河边的小石板凳上,静静看着这古老的村居。满眼望去的旧居、古道、村民构成淡淡的水彩画,丝毫不让大都会的繁华、豪华的美景。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处浓得化不开的古道、旧居,每一扇镌刻了历史沧桑的门,都让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嫩得象水葱,不堪研磨似的。坐着坐着,只是感到一种神秘莫测的风在带着自己的思绪,渐渐穿越时空的阻隔,仿佛又回到远去的历史中,恍惚闻到了船妹子的柔柔情歌、挑夫的号子、小商贾的叫卖声……。
  细细而来的“哗,哗”的浆声伴着小木船惊醒了我沉浸于历史中的梦,对自已的执着于比较古今不由哑然失笑。其实今天的大都会的豪华是可不断更新的,可攀比的更是可复制的!而锦溪这一切你若失去了就算用金山也换不回来,它那或残缺不全的古居、古道、古井、小河弯弯,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它身上也带着浓厚的文化品味;就如那曾经沧海的朱红木门的无数划痕,正因为如此那才是用金钱无法复制的丝丝贵族气息。令人细细品味的古代文明,说不清、道不明的水乡风韵。
  在锦溪行走,你会不由自主地把呼吸放慢,把脚步放慢。你需要镜头去捕捉,以心灵去感悟。
  锦溪的投胎转世,像江南大多数古镇一样,缘于历史上南宋王朝迁都临安。南宋建炎年间,旌旗蔽日的女真大军吹响了进军的牛角号。在北方呆不下去的王公贵族和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纷纷打点金银细软,卷起绫罗绸缎,大车小车地加入向江南的逃亡之旅。令这些久居北方的达官显贵想不到的是,在江南乡间的土地上,居然有这等鱼米盈仓、富庶美丽的地方。于是,在金兵追赶的马蹄声越来越远之后,仓皇南渡的他们喘着粗气,停下匆忙的脚步,拿出牛马从北方驮来的大袋金银,在距离临安不远的清幽水乡,在物产丰盛的“稻麦飘香地,鱼虾跳跃国”,开始营造乱世中自己的安乐窝。“四面皆水,只通舟楫”的锦溪与周庄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避乱安居、尽享清福的理想选择。
  如世外桃源一样的锦溪,人气很快便旺了起来:日日商贾云集,帆樯林立;天天市声喧嚣,人来人往。成为姑苏城外不远一个声名远扬的大镇。
  这一旺就是一千年。在一千年的厚厚书页里,人们当然会读到许多美丽的传说和令人感动的故事。
  说得最多的应该是陈妃水冢的故事。
  南宋隆兴二年,宋孝宗携陈妃过锦溪。乍到锦溪,锦衣玉食、久居深宫的陈妃便被清幽宁静、自在闲适、风景旖旎的水乡迷住了。不愿离去的她索性在锦溪住了下来。朝临碧水,夜枕荷风,陈妃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岂料好景不长,陈妃不慎染病,缠绵床榻,又恰逢金兵南下,她为保名节投河自尽,葬于镇前五保湖的水冢里。宋孝宗闻讯后下令在锦溪五保湖中为其修筑了一座水冢,将其香躯埋葬其间。此镇便改为“陈墓”,直到1992年,才恢复“锦溪”之名。
  谁也没想到,一座皇妃的水冢竟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不管湖水如何上涨,即便湖岸上的房屋水浸不见屋脊,湖中陈妃水冢却从来未被淹没过。
  究竟是什么让皇妃生不愿离,死亦不去?水冢将陈妃对水乡的留恋和真爱永远埋在浩渺的烟波之中。如今,蒹葭苍苍的水冢,依然静卧在水光潋艳的五保湖中,陪伴陈妃夜听湖涛细细、晓闻鸟鸣啁啾的,只有高大的石牌坊和冷清清的角亭子。从未被打开的水冢,始终坚守着与生俱来的秘密。春风秋雨中,远来的游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久久打量孑立湖面的独圩墩。
  据说,每至暮春时节,夕辉普照、满湖跃金的时候,幸运的人们会看到湖中水冢上一个纤美的身影。不知后来优游水乡的高启、沈周、文征明,还有到锦溪亲家小住的沈从文,站在五保湖边长长的廊棚里,有没有看清:落日里走出水冢的丽人,她是在敛眉低首,顾影自怜,轻声叹息家园不再?还是在深情凝眸拱桥联袂、河巷蜿蜒的烟村水市,低声感谢上苍给了自己一个别样美丽宁静的水天堂?
  正是因为有了陈妃水冢,在南宋以后的830余年里,锦溪并不叫锦溪,她的名字被当时临安宫中伤心不已的宋孝宗钦旨改名为陈墓,不由分说改名的目的,大概是想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水乡埋葬着一个丽人的香魂。此后,陈墓之称代代相沿,直至十二年前,陈妃生生死死眷恋水乡风土的故事也被载入地方史志,代代相传。
  锦溪之成为锦溪,也许因为它只是那淡淡本色的美,而非大都会那极尽金壁辉煌、高楼林立浮华之美。
  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假若我喜欢了一个人,就静静地、远远地欣赏她,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感受着她的妩媚,将我们的友谊静静放在心里,让爱成为追忆,那是多美的感悟啊。


原创[文.在路上]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快乐的小妖 Re:锦溪——睡梦中的少女 回复时间: 2004.08.03 13:44

    原来如此,这次回家看看:)
  汗颜
  

回    复    

回复人: 快乐的小妖 Re:锦溪——睡梦中的少女 回复时间: 2004.08.03 13:48

    这篇文章,我帮你拿去投,在昆山日报上:)

回    复    

回复人: free_me Re:锦溪——睡梦中的少女 回复时间: 2004.08.03 14:23

    周庄就没去,只去了朱家脚看看。不知道是不是差不多的。

回    复    

回复人: 丁红枫 Re:锦溪——睡梦中的少女 回复时间: 2004.08.05 14:55

    你真的是黄桥的永远的康桥?叹你的文采!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我得谢谢老友让我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

回    复    

回复人: 一溪 Re:一梦千年到锦溪 回复时间: 2004.10.20 21:46

    一梦千年到锦溪
  这个名字很悠远
  很有味道

------------------------
鸿雁孤飞远,传递心相牵。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一梦千年到锦溪 回复时间: 2005.06.17 19:17

    假若我喜欢了一个人,就静静地、远远地欣赏她,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康桥是懂得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霜叶红 Re:一梦千年到锦溪 回复时间: 2005.09.22 12:52

    很久以前看你这篇文章的.直叹锦溪的美.这次专程去了一趟.我更为感叹的是你看美的心灵和文学感触.其实在我无法看美的眼睛里它真的赶不上我坐玄武湖畔的悠然.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