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西藏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等等等等 收藏:0 回复:0 点击:5747 发表时间: 2006.03.31 13:31:51

建筑小史


   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是有些心虚的,因为就“建筑”这个话题而言,我根本谈不上专业,仅仅是凭一时的热情盲目喜欢罢了,所以知道的东西很有限,即便是竭尽我所知,也刚刚够写这篇文章,连个“上下集”都够不上。平日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对博大精深的建筑领域不敢心存幻想,但是却总会因为一种源自心底的莫名其妙的喜欢,让我不时地偷偷关注,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的话,连我自己都没发现原来经过细细的梳理,那些平日里不经意的“留意”竟然也可以很流畅的写一篇文章,着实也让自己惊讶不已,于是就很大言不惭将它命名为“小史”。以下的段落基本上都可以用:“据我所知”来开头,所以先在这里声明不再重复,受“我所知”的限制,其中肯定免不了有错误,万一要是闹了什么笑话,希望看者不要介意。
   既然是“史”,那就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时候说起,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大教堂雄伟的尖顶设计是这个时期的最高成就,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花了八十年才建成。到巴洛克时代的时候,建筑风格也随之变化。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中的“barroco”,意为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对”不规则“的强调暗示出巴洛克不同于注重匀称和谐的文艺复兴,在建筑方面,他追求宏大壮阔的营造规模,使用材料丰富多样,力求华丽繁复,布局上戏剧风味浓重,由乔罗.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与主祭坛的宏伟天顶就是巴洛克风格最好的写照。随之而来的是标榜优雅精致宫廷生活的洛可可时代,这一术语源自法语“rocaille”,意为建筑上富于装饰的石雕或是精细的贝雕。法国建筑师引入该风格,意在柔化巴洛克盛期过于宏大严峻的设计,其特点是风雅、轻佻、充满感官之美,内部装饰奢华至极处,代表作是华盛顿的白宫、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圣彼得堡的东宫等。再后来就应该到后现代主义了,代表作应该非悉尼歌剧院莫数。时至今日建筑师们的风格似乎更崇尚于贴近自然,很多设计的灵感均来自于自然界,力图寻求建筑与自然的最佳结合点。
   以上的介绍均源自于我的一本“宝贝书”:由《留声机》杂志社出品的彩页版《古典音乐》,书名虽然这么叫,但里面的内容却涵盖西方的哲学、史学、建筑、文化等等领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很早的时候看过一本《林徽因传》,却从那本书里了解到了一个人——梁思成:梁启超的儿子,中国建筑学的鼻祖。他是这样定位一个建筑师的:“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让我对建筑师投去敬仰的目光。虽然梁林夫妇二人并没有在身后留下任何标志性的建筑,仅仅是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和国徽的设计,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近年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钢筋和砼技术的娴熟运用,建筑师的风格越来越变得随心所欲,国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不断涌现,我国目前正在建造的具有标志型的建筑也几乎都是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奥运会体育馆的鸟巢式设计、国家大剧院的出水芙蓉式设计、 央视大厦的不规则倾斜式设计等等,建筑的风格越来越趋向于自然化。不过最近鸟巢体育馆好像出了点问题,由于预算巨幅超支,可能会作一些不得已的改动,真是让人担心。据说当年悉尼歌剧院修建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甚至因经费不足而导致建筑设计师被迫默默离开。直到他作古后,悉尼歌剧院才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看来,建筑和美术作品一样都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不过反过来想想,国家投入巨额资金修馆仅仅为了一届奥运会,实在是有些“面子工程”,如果这些钱用于教育和医疗上,或许更实在些,至少不应该让“举重冠军当搓澡工”这样的事件再次出现了吧。
   再下来我要随意的说说西安的建筑了,还是得从一位叫张锦秋的女人说起,她现在是西北设计院的台柱子,背景辉煌:梁思成的关门弟子、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工程院院士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她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该馆秉承了梁思成先生所倡导的大飞檐式设计,揉合了唐风遗韵的勾角式特征(注:“勾心斗角”一词最初就是用来形容建筑风格的)色彩朴素凝重,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历史的厚重感,是张锦秋较为成功的作品。随后的省图书馆、唐华宾馆等也均出自张之手。但是再看她近期的作品却有些差强人意,雁塔北广场的设计比例失调,两旁的建筑物因为太大、太突兀而使广场显得有些狭小;大唐芙蓉园的设计人为的痕迹太重,看上去显得假而造作。莫非真的是“廉颇老矣”?
   其实西安本地还是有很多有特色的古老建筑的,只是我们并未吸取北京的教训,在新城区的不断改造中渐渐的遗忘了它们。如果单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考虑,小雁塔的修建工艺要比大雁塔复杂得多,它采取的是等差层式设计,这在当时是相当复杂的工艺,而大雁塔却采用的是等层式,即每一层塔的高度是相等的。只可惜现在大雁塔远比小雁塔闻名,就像钟楼的建筑设计其实不如鼓楼却比鼓楼闻名一样。顺便提一下,现在西大街被修成了仿古一条街,但从下面看所有的建筑都是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所谓的“仿古”大概只有在目光向上,看到那些不伦不类的“飞檐勾角”式屋顶的时候,才体会得到“仿古”的意思,感觉就像一个人下面穿着西装革履,头顶却带了一顶状元帽一样可笑。这又让我联想到了《纳尼亚传奇》中的“半羊人”造型,下面是羊的腿和尾巴,上面却是人的胳膊和头脑,看来设计者的意图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