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酸风射眸子 收藏:0 回复:6 点击:1525 发表时间: 2009.01.03 15:25:18

[文苑征稿] 不尽儿歌入梦来


  
  
  
   常常在我衰老的梦中
   悄悄翻身的
   可是那些颠三倒四的儿歌
   ——张默《时间水沫》
  
   人老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梦,都是小时候的事,很美的事。
  
   我会经常梦到我家的后院,也是菜园。春天,绿的菜,黄的菜花,白的萝卜花,粉的桃花,灰色的篱笆,喧闹的蜜蜂,鸣啭着的黄莺,飘来飘去粉黄色带有灰边的蝴蝶,就足可以赏心悦目了——尽管那时还吃不饱肚子。可惜的是,若干年后,我把我的这种感觉写在习作后,遭到了我那位国外的“知青”朋友大大地奚落:你那个破庄,一到春天,黄尘漫天,吃水都困难,还美不叽叽。真不知道你是没心少肺还是胡吹乱捧!说得我底气全无。其实我是认真的——即使在单调的沙漠,人们不也发现它有别于其它的美么?那个“大漠孤烟直”不也是很让人称道么?而这种发现美的本身,有时甚至于比美的存在更其重要。我想博雅如此公者肯定是让外国的月亮照糊涂了。
  
   儿歌很美。它仿佛只有形象,而绝少思想。因此,恒久地给我非理性的感动——即使在我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以后,儿歌的地位仍牢固得不可撼动。
   我母亲教了我很多儿歌。她教我唱的儿歌都是一些意象很美、形象跳动幅度很大的歌谣,现在想来可能至少掺入了母亲的创造,因为我不记得在我之后谁还唱过这样的歌谣。比如:
   大公鸡,上草垛,
   一枪打了七八个。
   爹也哭,娘也哭,
   哭得儿子当八路。
   八路军,真可当,
   腰里掖着二把枪。
   二把枪,真瞄准儿,
   单打鬼子的小后腿儿!
   这支歌谣产生的背景便是我父亲当地下工作者。结构有点意识流:“一枪”然后“七八”, “两哭”然后“八路”……。一路下来,“鬼子的小后腿儿”就遭殃了。虽然这个“后腿儿”有“韩乔生语录”的嫌疑,但可能是他剽窃在后。而且为什么“单打”人家的后腿?怎么不照着脑袋和胸膛打?可能这便是韵脚闹的,也说明文艺作品的非理性一面。还有“月儿爷,本姓张,骑着大马扛着枪……”月亮怎么成了“爷”了?为什么姓张呢?它怎么不随我的姓?这些都曾引起我认真地思索。当然答案是没有的。不过,它也曾给我美的感觉,那感觉和梦一样。
   还有一些较文雅的虽然是母亲教的,但我以为也是母亲从别处学来的。比如:“梁上有个巢/这个巢,是泥的/一口一口垒成的/费了力气操了心/这才有处得安身/要想安身不做事/不如梁上两燕子......”
  
   我真正意识到诗歌之美好,源于两个小朋友的作品。不仅让我钦羡得五体投地,并且,感受到他们创作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愉悦。一个是比我大两岁的堂兄文友。在中秋节晚上,大人们在院子里剥玉米,又大又圆的月亮升起来了,有人叹道:“真是‘十五月亮圆’哪!”这位仁兄便顺口开始了创作:“十五月亮圆,十六月亮钱。”他就这样反复地念着,念得我也开始跟着他吟哦,从三四岁一直吟哦到如今,而且居然没有觉察到,它原本就是一句不通之至的“数白嘴”,怪哉!
   另一个小朋友叫文泰。就看我的这两位小朋友的名字,你就可以想见他们对我的影响,虽然他们以后所从事的职业与他们的名字毫无关系。文泰长我一岁,是我的同学。在一年级时我们经常一起去射鸟。文泰家后边有一片树林。那天,我俩刚到树林一会儿,他就射下一只“小柳叶儿”,这时一篇不朽的作品便诞生了。他一边晃着弹弓一边高声吟道:
   弹弓架儿,哼哼哈儿!
   这后边的象声词都是去声。我看着他得意的神色,心里妒忌得不行,当然我不是妒忌他的猎物而是他的“诗”。时至今日,我想,他恐怕早就忘记了他的创作,特别是他肯定不知道那首诗对我的巨大影响。还是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大作吧:
  无疑,文泰在赞美他的弹弓架儿。这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关键在于后边的象声词的运用。连续三个,充分表现了作者的那种不屑、得意和炫耀等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堪一击吧?你看我的手段如何?用我现在的眼光看,比起我们民族最古老的诗歌来毫不逊色。“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描写了我们祖先的狩猎过程。应当说很具体、很细致、很有程序性,简直就告诉了你怎样制造工具和狩猎。可是,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同时它没有描摹出狩猎者的心理感受。文泰的诗恰恰用三个象声词描写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孰高孰低岂非一目了然?当然我也不能再说下去了,不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得重新撰写了,而我一定会受到学院派学者的攻讦了——这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基于此,我宁愿把文泰看作真正的文坛泰斗,尽管当时他只有七岁。
  
   给我以巨大的艺术影响力的还有一个堂侄,他长我两岁,也是我的同学。一九五八年,不知是哪里来的指令:每个小学生作五十首诗,以歌颂那个火红的年代。尽管当诗人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我有一个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毛病。因此,我写了二十多首(是全班中写得最多的),竟没有一首还记得起来。但我却记住了他的两首,而且,我想连他自己也不一定记得起来了。
   其一:
   拖拉机,放响屁,
   来回耕了四垅地。
   你一定不以为然吧?且听我道来。这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说它是写实的,是因为它可以精确到往返耕几垅地。那时的拖拉机是刚从波兰引进的,绰号“老波”,其发动起来声音之巨、马力之小都是以后少见的。因为它只带两个犁,所以它来回只能耕四垅地。至于说“放响屁”云云,有人以为低俗也失之苛刻。你可以想见,那拖拉机发动起来,竟如同放炮一样“崩、崩”山响,说它直如猛然出膛之响屁,正是夸张手法,诗人多用的。至于你以为“屁”如何入诗,那就是少见而多怪了。
   第二首也是极美的一幅图画:
   大雪飘呀飘,
   社员披麻包。
   社员走到场里边,
   来把玉术剥(音包)。
   玉术,玉米。这是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冬天冀东农村特有的场景:在大雪纷飞的晚上,农民们披着麻代,蹒跚着走进场院去“夜战”,战什么呢?剥玉米。那时的夜战很多,故家母曾有一句“黑夜白日地夜战”的名言,但受到家兄的攻击,说那是个病句。当时的夜战都要求“上至白发苍苍,下至开裤裆”,因此我们这些小学生也有幸参与了这种夜战。
   冬天到场里剥玉米,这在我的经历中只有那一年。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特指的,写实的,带有文献性的“史诗”。
   由此也可以想见,我鉴赏水平多么高,而且,有如此高超的审美水准,我的创作水平你也就不必过于低估了吧?啊?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文苑征文]不尽诗思入梦来 回复时间: 2009.01.03 15:49

    酸兄:这文不错,但题目俺有异议,与内容不配套,斯文了些。是否再琢磨。
  还有呢,第一、二自然段,能否删改,删了缺胳膊少腿不?
  俺还没吃准儿。
  就这,嘿嘿。
  你结尾就别“呵呵”了。要上纸质,那大、小编们,肯定不让你“呵呵”。

回    复    

回复人: 酸风射眸子 Re:[文苑征文]不尽诗思入梦来 回复时间: 2009.01.03 17:54

    呵呵(还是忘不了“呵呵”)。感谢红柳教诲。题目?就别改了吧——俺全凭这点假斯文蒙事哩。呵呵。这文字要是入选,岂不是气煞奎星?凑数儿而已。不过,我会认真按你的意见去斟酌的——这是真话。

回    复    

回复人: 雪泥鸿痕 Re:[文苑征文]不尽诗思入梦来 回复时间: 2009.01.04 15:10

    你那位朋友真的是让外国的月亮照糊涂了。
  故乡的青草茅舍,落叶炊烟在赤子的眼里永远是最美的风景。是挥不去的思乡情结。故乡也是创造诗人文人的摇篮。
  睿智的母亲,温馨的童谣怎么会忘记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静谧港湾 Re:[文苑征稿] 不尽儿歌入梦来 回复时间: 2009.01.06 12:57

    儿歌,总能勾起童年的思绪来。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春水洗泥爪 Re:[文苑征稿] 不尽儿歌入梦来 回复时间: 2009.03.17 04:10

    儿歌
  
  你永远也不会再大唱
  因为她在你心里生长
  
  儿歌是世界上唯一演唱给傻子的,当我们不再傻时,就再也听不懂了。
  
  我的生命有多长,那歌声就有多远。
  世界上,只有母亲是唯一一个只给她的孩子演唱的人,就像细雨浇着小草一样。
  
  历史之细节,却是我们永远无法愈合的硬伤。
  我们只是往事放出的风筝。忘记往事,便再也飞不回去了。
  
  永远也不要解释儿歌
  因为我们不配解释母爱。
  
  
  
  春水洗泥爪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祁连晓月 Re:[文苑征稿] 不尽儿歌入梦来 回复时间: 2009.06.07 06:49

    儿歌,儿歌,童年的欢笑,童年的记忆。在儿歌里扑倒,在儿歌中站起。儿歌散发着童趣的馨香,儿歌伴随着童真成长。
   这里,晓月亦编两首短短的儿歌,给呀呀学语的孩子们。
   天空天空高高,
   云朵云朵飘飘。
   太阳太阳照照,
   飞过一群小鸟。
  
  
   红泡泡,蓝泡泡,
   一串一串花泡泡。
   给爷爷,给姥姥,
   再吹一串给宝宝。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