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梧桐书屋 收藏:0 回复:4 点击:1050 发表时间: 2006.10.17 23:20:42

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位朋友在atong“《论语》是非辩析(连载)”这个贴子420楼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头顶上的这个贴,我还是蛮喜欢的。
  一点感慨是,我们先人的语录太多,不是说多了就不好,而是,先人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思索上,而总是让人无条件地去接受他的观点。
  人们学会论,学会推理、论证,比学一万句语录要强得多、有用得多吧。
  
  这位朋友所说,忽略了历史,在孔子那个时代,以至于从那时起漫长的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首先需要的是圣人的智慧——而所谓“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一般人还没有认识到的、还不可能认识到的,只有极少数先哲才认识到的。所以,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我们的意见去做,不容易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在学习“圣人的智慧”的过程中,聪慧的人同时就学会了“应该怎样思索”。
  
  “人们学会论,学会推理、论证,比学一万句语录要强得多、有用得多吧。” 这位朋友所说的这句话也只能是现在——二十世纪末以后的现在,才有更多的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这位朋友这句话本身也说明,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够这样认识的,也还需要首先学习“圣人的智慧”。
  
  说到这里,不能不再说说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错误理解。很多版本,就连纳入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外二十大名著》(高中版)中、武晓花译注的《论语通译》也没有正确的翻译这句话。武晓花是这样翻译的:
  
  孔子说:“对于百姓,可以使他们(不知不觉)按道理去做,不可以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此,多少世代以来,许许多多的人们都以为孔子正是“愚民”的鼻祖。
  
  后世的学者,尤其是统治者们,他们对孔子这句话做这样的理解,的确是有“愚民”之意,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宁愿这样来解释。
  
  其实,孔子的原意并非这样。错,就错在人们对“可”字的单一解释上。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汉字常常有很多种意思,这也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比如这个“可”字,《现代汉语辞典》里就有三组12个义项。在同一个义项里,也有两个意思的。例如,可,表示许可或可能……这里的“许可”和“可能”就是两种不同的意思。
  
  正确理解孔子的一贯思想,这句话里的“可”字就不是“许可”的意思,而是“可能”的意思。正如我在此文开头所分析的那样,孔子对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百姓是颇为了解,同时也是颇为尊重的。所以,孔子并不埋怨当时百姓的素质不高,而是致力于将自己认识到的道理诲人不倦的传播给尽量多的人。
  
  所以,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我们的意见去做,不容易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里,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有知识的人们应该承担起这样重大的责任:经常向百姓传播正确的道理,努力提高百姓对这些道理的理解能力。
  
  即使到了现在,不也还是这样吗?
  
  
  (2005-4-22 1:28:35 )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回复时间: 2006.10.18 13:00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可为什么不点明呢.
  说到底统治者都希望百姓是愚昧的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回复时间: 2006.10.18 23:09

    说的有道理。
  有选择的学习前人,和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思考,
  是聪慧的人。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回复时间: 2006.10.19 02:50

    梧桐老师这样的交流很有心得,学习了!

回    复    

回复人: 般若草 Re: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回复时间: 2006.10.24 21:23

    我这样断句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民认可,就由他们去做,不认可,就要使他们认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使知之".
  
  我想,后来的宣传教育工作或政治思想工作,以及现代各种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都是"使知之"的范畴,不然,现在这么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大众的知识和观念怎么能跟得上,人们怎么能很好地就业生存呢?
  
  我想,整个人类社会,世界各国的"学校"就是遵循这一伟大哲思应运发展起来的吧?"难道不是"使知之"的结果吗?:)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