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朋友所言浅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位朋友在atong“《论语》是非辩析(连载)”这个贴子420楼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头顶上的这个贴,我还是蛮喜欢的。 一点感慨是,我们先人的语录太多,不是说多了就不好,而是,先人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思索上,而总是让人无条件地去接受他的观点。 人们学会论,学会推理、论证,比学一万句语录要强得多、有用得多吧。 这位朋友所说,忽略了历史,在孔子那个时代,以至于从那时起漫长的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首先需要的是圣人的智慧——而所谓“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一般人还没有认识到的、还不可能认识到的,只有极少数先哲才认识到的。所以,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我们的意见去做,不容易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在学习“圣人的智慧”的过程中,聪慧的人同时就学会了“应该怎样思索”。 “人们学会论,学会推理、论证,比学一万句语录要强得多、有用得多吧。” 这位朋友所说的这句话也只能是现在——二十世纪末以后的现在,才有更多的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这位朋友这句话本身也说明,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够这样认识的,也还需要首先学习“圣人的智慧”。 说到这里,不能不再说说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错误理解。很多版本,就连纳入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外二十大名著》(高中版)中、武晓花译注的《论语通译》也没有正确的翻译这句话。武晓花是这样翻译的: 孔子说:“对于百姓,可以使他们(不知不觉)按道理去做,不可以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此,多少世代以来,许许多多的人们都以为孔子正是“愚民”的鼻祖。 后世的学者,尤其是统治者们,他们对孔子这句话做这样的理解,的确是有“愚民”之意,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宁愿这样来解释。 其实,孔子的原意并非这样。错,就错在人们对“可”字的单一解释上。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汉字常常有很多种意思,这也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比如这个“可”字,《现代汉语辞典》里就有三组12个义项。在同一个义项里,也有两个意思的。例如,可,表示许可或可能……这里的“许可”和“可能”就是两种不同的意思。 正确理解孔子的一贯思想,这句话里的“可”字就不是“许可”的意思,而是“可能”的意思。正如我在此文开头所分析的那样,孔子对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百姓是颇为了解,同时也是颇为尊重的。所以,孔子并不埋怨当时百姓的素质不高,而是致力于将自己认识到的道理诲人不倦的传播给尽量多的人。 所以,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我们的意见去做,不容易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里,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有知识的人们应该承担起这样重大的责任:经常向百姓传播正确的道理,努力提高百姓对这些道理的理解能力。 即使到了现在,不也还是这样吗? (2005-4-22 1:28:35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被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 复
回复